开年大牛:2021中国邮政辛丑年生肖文创大赛结硕果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1-11 11:52
2021-01-11 11: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方寸映乾坤 集邮展文脉”2021中国邮政辛丑年生肖文创大赛颁奖典礼在国家博物馆白玉厅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万众期待的获奖名单。典礼活动由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主持,中国集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永信先生、著名艺术家、《辛丑年》邮票设计者姚钟华先生、中国集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军先生、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文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力扬先生为大赛金牛奖、组织奖、团体奖的代表现场颁奖。

图片2.jpg

颁奖典礼由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主持

本次大赛是中国集邮举办的第二届生肖文创大赛,大赛旨在以守正创新为着眼点,借助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融合共生发展而来的文创形式,鼓励参赛者将传统生肖文化和集邮文化的精髓融入创意设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延展、创新性演绎,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

大赛自开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40余家媒体平台对大赛进行了报道,曝光量达485万余次,参与投稿的设计师遍及中国大陆各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人数超过90,000人次,覆盖院校超过13个,大赛官网的访问量超180,935次,访问人数超80000人。共计征集作品2345份,符合审核标准并在官网作品区展示的进入大众投票池的作品2144份,其中邮政组863份,非邮政组1181份。

图片3.jpg

颁奖嘉宾与获奖代表合影

延续传统文化精髓,生肖题材焕新颜

2021年为农历辛丑牛年,1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了《辛丑年》生肖特种邮票,中国集邮同主题系列邮品亦在同一时间上市。生肖文化被称为历史的“活文物”,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不再局限于生肖属相,而是渗透到文学、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领域,生肖邮票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更是成为了其最重要的载体,发行40余年,始终备受关注和推崇。

图片4.jpg

图注:《辛丑年》生肖邮票,一套两枚,

第一枚名为《奋发图强》,第二枚为《牛年大吉》

在民俗文化中,牛为“六畜之首”。牛耕年丰,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牛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人们歌颂的对象,是吉祥的代表,是力量的象征,还是财富的标志。生肖文化从古代朴实淳厚的民俗文化中创造,亦会在现代大众的智慧中传承和发展。本次大赛以《辛丑年》和历年生肖牛特种邮票为主要设计元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更是借助创新的形式,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新时代文明的烙印。

大咖助阵文创大赛,组建权威评审阵容

近年来涌现的一系列文创产品,直接带动文物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的蓬勃发展,以创意设计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2019年,中国邮政和中国集邮举办第一届生肖文创大赛,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优秀创作者。本次大赛延续上一届大赛精神和主旨,围绕生肖邮票,分设“邮政组”与“非邮政组”两组奖项,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中国集邮特别邀请《辛丑年》特种邮票设计者姚钟华先生担任评委会名誉主席,此外,中国集邮还分别从美学设计、文创研发、民俗文化、邮票邮品设计等不同领域聘请了专业且多元的评审团队,组建9人评审团,从专业性、行业性、审美价值和实践经验等维度出发,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判。通过线上投票与评审委员会初审、终审两轮综合打分评定,最终评出了金牛奖、银牛奖、铜牛奖以及小牛奖等多项优秀作品。

图片5.jpg

大赛评选出多幅优秀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示对文创大赛的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庚子年》特种邮票设计者韩美林先生与凤凰卫视主持人、清华美院教授王鲁湘先生更是亲笔题词,为本次大赛和生肖牛年送来了真挚祝福。

创意形式不设限,落地转化为文创赋能

本次生肖文创大赛持续了两个多月,拓宽题材的边界,打破内容的限制,设置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参与方式,鼓励广大设计人才开动创意思路,发挥创意才能,不断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新形式的演绎。中国集邮总公司通过本次大赛,将生肖文化和集邮文化引入大众生活场景,让传统文化更好的与现代生活匹配,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实现文创产品文化性及功能性的巧妙融合。

图片8.jpg

  2021中国邮政辛丑年生肖文创大赛获得了广泛关注与参与

本次大赛除丰厚的奖金和珍贵的邮品外,获奖作者还有机会与主办单位合作把作品进行商业化,让创意转化开发为产品,成为中国集邮生肖系列官方文创产品。优秀创意人才更有机会参与中国集邮的设计师扶持计划,与业内顶尖的人才和团队沟通交流设计经验,拓展思维和开拓视野。

“方寸映乾坤 集邮展文脉”2021中国邮政辛丑年生肖文创大赛在鼓励大学生、设计师发挥所长的同时,也吸引了全社会众多个人及学校团体进行投稿,为生肖文化和集邮文化赋予更丰富多元的创新演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