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国文化》项目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1-04 11:46
2021-01-04 11: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中国,我们还能读懂五千年前古人的东西,太不可思议、太奇妙了!”12月26日,在《体验中国文化》项目研讨会上,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学员、法国在华留学生苏迪扬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体验中国文化》项目研讨会由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指导、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主办。会上,来自文化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媒体等领域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同在华留学生一道,围绕“中国文化内在价值与世界表达”和“感知中国文化的路径选择与多重视角”的主题,就中国文化的体验展现、传承创新、融合发展等多个话题进行交流分享,就如何增进中国文化的相互体验达成共识、提出建议。

  《体验中国文化》项目研讨会在京举办。

创新体验方式 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国文化

目前,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开展了“青年之家”和“在华留学生第二课堂”等国际青年项目,希望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创新传播手段,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据悉,《体验中国文化》项目多年来活跃在国际舞台,致力于在国际青年群体中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体验,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精彩性、历史性、时代性,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贡献力量。

作为《体验中国文化》的项目负责人,王星娴介绍了在国际舞台上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我们希望调动听觉、味觉、触觉、视觉和嗅觉等感官体验,让国际友人多维度感知武术、音乐、茶道、匠艺、文字、美食等中国文化。”

王星娴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融入世界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发展,而发展的根本在于如何体验。研讨会上,留学生代表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分享了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体验中国文化的经历。

刚果布在华留学生李党喜欢诗词,还掌握一门中国戏曲的传统技艺“打快板儿”。他说,“在来到中国前从来不敢想象,把两个小木板放到一起居然这么神奇。”也是因为快板儿,李党在自己的国家小有名气,经常有人来找他拜师学艺。 

来自西班牙的在华留学生欧子天通过对中国汉字的解读,分享了自己中文名的来历。索马里在华留学生阳光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正是这份热爱,他选择到中国留学,“我最喜欢的是庄子”阳光说。

“书画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和窗口。”为了更加直观地传播中国书画之美,团中央直属机关书画摄影协会会长邹大力为此次研讨会单独创作了10多幅作品。现场,他对画作里的中国元素进行逐一讲解,激起了国际友人的浓厚兴趣。

此外,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武魂》工作室负责人吴舜、《体验中国文化》项目执行负责人郑鸣冲还普及了中国武术文化。

吴舜是一名女性武术爱好者,她表示:“中华武魂一直致力于发掘‘武术’的内在文化价值、探索创新表达,希望以更时尚、现代的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新时代的年轻人通过体验、学习武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郑鸣冲身着明代武将的铠甲,向大家介绍了服装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制作技艺。他表示,传播中国文化要身体力行。

汇聚在华留学生的人才力量 打造文化品牌新IP

会议现场,领导嘉宾与专家学者就增进中国文化的相互体验达成共识、提出建议。

从公益角度出发,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会长王林认为,慈善公益是国际社会共有的“爱”,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向上向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全世界的慈善公益都是弘扬人间真、善、美。”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复兴,离不开全方面人才的培养,中国文化的未来不仅仅只是传承,更需要未来继承者对中国文化不断创新与发扬。”科技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总编辑徐庆群提议,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外来人才,重点关注在华留学生的扶持和评选工作,吸引他们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滋养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源泉,也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从文字到古籍,从书画到武术,从文化和自然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保存和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在新时代,要努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展现持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据悉,后疫情时代,《体验中国文化》将发挥互联网优势,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开展工作,创造具有中国标签的文化品牌项目,形成网络文化IP;放大民间交流效应,将主体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结合;推动中国文化产品的经贸往来,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IP推广到全球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