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雨雪成昆路 代代薪火永相传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12-23 09:46
2020-12-23 09: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12月14日《人民日报》报导:有这样一条铁路,它历经三代铁路人,拥有着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被联合国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它就是位于祖国大西南的成昆铁路——几十万铁路建设者用青春热血与汗水为祖国描绘的新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跨越地质地形障碍,成昆线架设桥梁991座,开凿隧道427座,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四成多。50多年前,很多铁路建设者的父亲或爷爷,参建成昆铁路难度最大的沙马拉达隧道,今天,后辈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承建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天堑变成通途,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筑路—守路—通路—新路,这一套流程跨越了大半个世纪。成昆铁路是一条用血肉之躯筑造的建筑工程,施工期间铁道兵、民兵等伤亡人数无法确定,仅中国军政部统计数据的铁道兵牺牲人数就达2100多人,沿线留下1000多座丰碑,烈士陵园20余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国家选定了地势极为险峻,地质条件也极度复杂的西线,而西线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几乎出现了暗河、泥石流等所有地质灾害现象,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段达500多公里,被称为“露天地质博物馆”。为了勘测到更好的地质条件,在人迹罕至的千山万壑间,每个人都在腰上拴上绳索像个“大”字攀登悬崖峭壁上,一步一步慢慢移动,甚至还有更惊险的,直接吊在悬崖半空中测量。让我们向参加成昆铁路修建的先辈、牺牲在成昆铁路上的先烈以及守护在成昆铁路上的前辈们致敬,并将成昆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上个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成昆铁路开通的那一天起,成昆铁路上的小慢车就成了通往凉山的彝家幸福车。小慢车是追梦车,照亮了沿线一代代莘莘学子的求学梦,他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深造的求学路上,小慢车一直与他们相伴;小慢车是赶集车,它专门拿出一节车厢,改装为行李车,增设牲畜拴挂处,专放乘客带的家畜,乘客带着鸡、鸭、鹅、狗、羊上车,是小慢车上的独特风景;小慢车是扶贫车,成昆铁路沿线居民依靠铁路优势,通过异地收购促进商品货物的流通以及经济的发展,为其脱贫提供了一条致富路。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成昆铁路,不仅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一条脱贫致富路。它为中国铁路发展史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它更为世界铁路建设史创造了奇迹。(作者 :吴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