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海淀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归国留学科学人才文献藏品展在京举办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11-27 15:24
2020-11-27 15: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他们归心似箭,放弃在外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各种阻力,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他们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祖国,共和国永不忘记。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他一直想着回国报效祖国,实现科技强国梦。他常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为梦想,他披荆斩棘,奋力前行。面对困难,他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233位科学大家成为新中国首批院士(当时部委员)。其中,绝大多数院士都有海外留学经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邓稼先、钱学森、吴仲华、李敏华、李正武等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科技、国防、军事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

泛黄的信札、珍贵的手稿,看似轻薄的展品背后是感人至深的故事。11月1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支持下,中关村软件园和北京长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归国留学科学人才文献藏品展在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加速器大堂举办。

青年人是创新的主力军,举办此次展览,通过一件件珍贵的院士藏品,展示院士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激发中关村人群的爱国热情,和创业科技园区的青年人追求科学的热情。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了60多位两院院士的一共80多件藏品,摆放展柜及相框进行实物展,设立展板进行展览前言及展品介绍。展览展出院士墨迹(手稿、信札、讲义等)、院士藏书(签名本等)和院士文集。其中有多位院士国外留学申请归国的相关手续材料,以及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杨钟健、吴大猷,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秘书处函(学秘字01号)原件,1955年新中国首批院士钱三强、苏步青,1957年院士钱学森、吴仲华,1980年院士刘东生、侯仁之,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以及宋健院士、路甬祥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墨迹和文献史料。1954年,吴仲华、李敏华夫妇为了离美返国,曾绕道大半个地球艰难回国。在这张手写的《回国留学生登记表》中,仔细记录了他们的回国路线。像这样手写的《回国留学生登记表》,在归国留学科学人才文献藏品展中有不少展出。

此外,还邀请科学家或科学人才到场交流。据承办方负责人常悦介绍,为了更好地让参观者了解留学归国院士们的艰辛经历,此次活动特别增设了线上答题活动,参观者带着问题,更专注全面地参观展览。而为表达对老一代科学家的致敬之情,展览特增设新一代中青年科技人才向老一代科学家们留言致敬的环节。展厅设置老一代院士的照片和介绍,在参观结束时,参观者在红色爱心贴纸上留下观展感言并贴在留言区,表达向老一代科学家们历尽艰辛为国奉献的精神的致敬,表明为祖国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接续奋斗的决心。

许多在中关村软件园里上班的年轻人看完展览后都表示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天涯赤子心,院士爱国情。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科学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