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崛起世界级的城市群,湾区内11座城市同饮一江水,也共担着推动水务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现在,他们将通过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互助、互利共赢,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的湾区水务环保产业集群,当好大湾区城市群的水管家和水专家。
11月18日,由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以“创新·发展·共赢”为主题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正式拉开帷幕。通过线上线下齐参与的方式,11个城市聚首,共商粤港澳大湾区水务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计,同时还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地水务单位战略合作框架意向书”,为湾区未来的水务发展打下合作共赢的基础。
(论坛现场)
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汇聚行业“智慧”
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旱灾害防御、河长制湖长制、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节约用水等工作均做出了重要部署。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对湾区生态环保建设提出较高要求,“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被确定为大湾区合作六项基本原则之一。黑臭水体治理、碧道建设、海绵城市、农村供水改造、城市防洪排涝等方面,不再是单纯治水,而发展为城市综合治理。
整个湾区的水务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在穗召开,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大湾区的水务单位代表共聚一堂,把脉后疫情时代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水环境、水产业。
“2020年新冠疫情给水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州水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瑞威在论坛上致词表示,在这场与疫情抗争的战斗中,水务行业坚守在前线,肩负保障污水收集、处理和供水安全的重要任务。同时,这场疫情也促使行业加速推进水生态安全、智慧水务的建设与应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以及污泥无害化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各位嘉宾、同行们围绕论坛的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分享成果、展望未来,为湾区构建安全、清洁的水环境而共同努力。”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主论坛上,马军院士围绕水资源安全保障,就超大型城市群饮用水水质面临的挑战与安全保障对策做主题演讲;唐建国总工程师就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代雨水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内涝标准、削减排水口出流污染做了主题演讲;广州水投集团总经理吴学伟就广州水投集团战略发展的探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行业发展的思考做主题演讲。
马军、唐建国、吴学伟以及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金松5名专家还就当前水务行业热点话题进行了对话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展现行业“成就”
本届的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为来自湾区的各个城市提供了难得的经验交流机会。
“十三五”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都已经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粤港澳大湾区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水环境建设、水安全保障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十三五”期末,大湾区城镇供水能力超4300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3100万吨/日。
11个城市的水务工作可谓各有特色和亮点。如香港通过海水化淡、再造水、中水重用及雨水回收等,推行全面水资源管理。“T-Park”污泥焚烧厂也实现“废弃物-能源”转化的示范,实现污泥处理、发电、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功能完美结合。
澳门以“多用者多付”经济手段推动节约用水,同时引入苏伊士的智能水务,目前水质优于欧洲饮用水标准。
深圳的云平台数据中心将生产、管网、客服、综合管理等各系统有机连接,构建了智慧水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NB-loT智慧水表和深圳首个5G智慧水质净化厂。
(深圳盐田直饮水)
珠海则大力拓展污泥固废餐厨垃圾等环境治理业务,在治水工作中实现了良好简便的政企关系,治理效率显著。
佛山则实现生产运营“闭环”控制,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惠州加强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管网漏损;东莞确立了“短期—中期—远期”规划,逐步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中山作为上市公司分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江门实现了管网互联互通,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肇庆则引入粤海水务作为企业治理方,经营管理彰显投入产出的理念。
而广州,据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介绍,在防洪排涝方面,已完成182.83公里珠江堤防达标提升建设,珠江广州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开展了全市2万余个排水单元达标及443条合流渠箱整治工作,全力实现雨污分流;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十三五”以来,新建污水管网16320公里,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31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9万吨/日,位居全国第二。目前,广州147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13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
2019年广州全市非居民计划用水户共节约用水3.5亿立方米,减少污水排放约3.15亿立方米,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8.46%。就在1个月前,广州还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现场考核。
本届论坛东道主的广州水投集团增量、质量两手抓,补短提质,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水服务、水安全和良好的水环境。“十三五”期间广州水投集团在运营排水管网由1489公里增至12552公里,增加7.4倍;集团先后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5座、新建大型自来水厂1座,供排水总服务能力从“十二五”期末的778万立方米/日增长至现在的1078万立方米/日,增幅接近40%,在单体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全国第二。集团强化科技创新,超滤深度水处理、污泥厂内干化、城市排水深层隧道建设、特大桥勘察设计等技术在业内具有领先优势。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超滤水厂——北部水厂,水质对接国际标准。数字水务、智慧水务也走在同行前列,排水“一张图”“智慧供水”“5G水厂”已经上线运行,成效显著。此外,集团抓实安全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排水应急养护基地13座,华南地区国家级供水应急基地1座,综合排水抽排能力超10万立方米/小时;同时,实施65条城中村改水及2万户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民生水务、安全水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获得用水”“获得排水”服务评价位居全国前列。通过供、排、净一体化管理,从源头到末端补短提质,广州水投集团在广州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攻坚战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打造合作“平台”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潮头,展望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十四五”蓝图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源力喷涌注入,大湾区水务产业将驶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作为湾区水务行业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应时而生,乘势而起。
18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十一个城市的水务代表单位的负责人共聚一起“以共建共享,构建湾区发展新格局”为主题召开了高峰论坛会议,并签订“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地水务单位战略合作框架意向书”。大湾区水务单位将对接国际标准,以水生态建设、水环境治理的运营管理、技术创新、人才交流培训、物资采购信息、水务创新科技共研共享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资本运作、项目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助力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共享互助、互利共赢。
五个分论坛也同期举行。在大湾区水务一体化发展进入了“9+2”新时代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涉水项目的整个管理合作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本次分论坛分别从“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信息化建设”以及“勘察设计”入手,邀请大湾区水务行业专家现场分享流域治理规划、优质供水、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提升、全地埋污水处理厂、智慧水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理念与实践经验。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水务论坛自去年在珠海成功举办以来,已产生良好社会影响,逐步形成一个关于大湾区的年度高端论坛品牌,论坛每年在大湾区城市中遴选一座主题城市作为举办地。大湾区十一城水务代表单位将共同搭建水务招标采购、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务营运管理、水质检验工作平台,融合区域的优势,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水务环保产业群,为生态而战、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共绘“十四五”宜居宜业宜游大湾区宏伟蓝图!共赴“二〇三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链接:创新不断,广州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受关注
在本届论坛上,广州水投集团总经理吴学伟介绍了广州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引起了与会者们的高度关注。
今年上半年,由广州水投团负责组织实施的新建、扩建石井净水厂(二期)、健康城净水厂、龙归污水处理厂(三期)、大沙地污水处理厂(扩建)、江高净水厂、沥滘污水处理厂(三期)、大观净水厂等8座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已先后上线运行,补齐中心城区末端处理能力短板。整个工期仅15个月,创造了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广州速度。
吴学伟在当天的主题演讲里介绍了地埋污水厂的创新和探索。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在平均17米深的地下空间全封闭完成污水处理全过程,有效消除臭气外溢。且配套建设了较完备的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并坚持固体废弃物“就近处置”原则,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全部配套设置污泥厂内干化减量化设施,干化后的污泥进行二次利用。与地面的污水处理厂相比,可节约空间提升用地效率。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地面、负一、负二层空间结构图)
按照传统模式,新建8座总规模达156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需要用地120公顷,而实际用地约80公顷,比传统模式节地约30%。同时,厂区地面资源得到了释放,为产业开发创造了条件。
更难得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广州水投所属广州净水公司还与项目所在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在拆迁中同步解决村集体留用地、社保、自来水改造等历史遗留问题,探索留用地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布局、同步审批落地模式,为村民争取政策支持、解决“坏账”纠纷等问题,提高了属地民众对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广州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打造了单体环保设施升级为环境综合体的广州样板,吸引了北京、杭州、昆明、成都以及雄安新区等多地政府和企业来穗参观学习并推广应用。
(广州部分新建、扩建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现场照片)
数据显示,投产后,广州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由340万吨/日增加至496万吨/日,同比增加46%。广州水投集团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526.13万吨/日,约占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的七成,占全市新增产能的八成。目前广州地埋式污水处理产能位居全国第一,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也跃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