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主题调研行】互利村:甘薯拓宽了我们的朋友圈

【百城千县万村主题调研行】互利村:甘薯拓宽了我们的朋友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1-11 16: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2年,38岁的付永久当上了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互利村党支部书记,一眨眼8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感受,付永久仍有几分感慨,“那时候我们村百姓的日子还比较贫困,在全镇28个村中排名靠后,我心里就一个想法,带领大家实实在在做些事,让大家的日子富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栽种甘薯画面。)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互利村是上世纪50年代由周边三个小村子合并而成,全村人口1006人,取名“互利”就是要互助互利,大家共同发展。

互利村拥有耕地5200多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打工。2016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还处于刚解决温饱的状态。

“怎么改变呢?甘薯种植加工一直是村里一项传统产业,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甘薯的生长。只是大家比较分散,种类也单一,我们就想到了发展甘薯深加工。”付永久说。

2012年9月,付永久个人出资7万元建了互利村第一个甘薯加工厂,10月开始投产做甘薯粉条,当年销售收入达10万元,利润近3万元。

“我没想到工厂刚成立就能有3万元的纯收入。这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2014年,我成立了互利村甘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我一个人发展到了5个人、31人,现在,甘薯合作社已经覆盖全村210户800多人。2016年,精准扶贫户16户29口人仅靠甘薯种植一项就提前摘掉了贫帽子。”电话那头付永久的声音不高,却透出满满的自豪感。

(王洪岩通过手机给客户展示甘薯粉条。)

2020年8月,村民王洪岩销售甘薯,一个月的时间就赚了8000多元钱。“因为以前开过小卖部,村里让我负责电商服务站。我也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现在已经有300多个老客户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这朋友圈太神奇了。” 王洪岩信心满满,“我也想学学如何网上带货,争取以后能再好一点。”

四年前的一场变故,王洪岩家成了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因为长时间陪护妻子治疗,他几乎没有收入。2017年,互利村成立了农产品公司,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实行公司经营。王洪岩用自家15亩土地入股公司,并且被公司聘为长期用工,负责甘薯基地从种到收、直至加工的管理工作,月工资约4000元。第二年,王洪岩凭着“土地租金+年底分红+务工收入”三项,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家里的日子也好起来了。

“2019年,我们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 这些年,我对党支部书记这个角色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村干部,不能有私心,一定要对得起百姓,用良知和实实在在的付出就一定能换来大家的认可。”付永久说。

付永久介绍,村里已有5100亩土地入股甘薯加工公司,全村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2020年甘薯收成近800万斤,预计收入可达350万元左右。

“我们要继续在甘薯深加工方面做好文章,合作社正在申请青龙山粉条QS认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未来大家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认可我们产品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付永久说。(中国日报内蒙古记者站 袁慧)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