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畅听《百家讲坛》讲包拯 北大教授深度剖析一代名臣真相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11-06 09:48
2020-11-06 09: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提到包拯,听众脑海中一定会回荡起这段熟悉的唱词,“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的“青天”形象已经通过戏曲、电视剧、电影等形式的演绎和传播深入人心,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演绎中的“包青天”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跟随《百家讲坛》的“名臣包公”系列,来深入解读那些年被误解的包青天。现《名臣包公》系列已同步酷我畅听,登陆即可倾听名臣往事。

影视作品中包拯的经典形象都是黑黑的脸,眉心有一个月牙。但是现实中的包青天并非是这样的容貌。根据《名臣包公》系列第一集《真实包公》中,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的讲述,包拯黑脸形象最早的详细记载是出现在元朝,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元曲的形式出现。在元曲的形象表现中,“黑脸”是用来塑造人物铁面无私的性格,与人物本身的容貌是没有太多关系。而包拯额上的那枚月牙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清廉。在古代文化中,“月”是天上神圣之物,带有此物出生的人一定是上天派到人间匡扶国家、救危救难的神明。因此包拯这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黑脸形象,是人们对于包拯的尊敬与向往,也是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渴望。

在第二集《忠孝千古》中,赵冬梅教授继续在“忠”与“孝”这个检验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上深入剖析了包拯。“忠”与“孝”是个人品行的试金石,更是检验一个官员是否称职的重要准则。包拯的“孝”字家风,从父辈处学来,自己更是把孝道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包拯也同样遇到了这个两难的课题,是“忠”还是“孝”,包拯最终的选择是令人震惊的,也是令人敬佩的。

包拯的一生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一心保持着真我本色。以“清廉”著称的他,更是留下了大量民间传说与断案传奇。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还有哪些被隐藏的故事?登录酷我畅听,搜索“百家讲坛2020最新合集”,跟随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重回历史,近距离“倾听”一代名臣包拯的故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