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列车上,为何藏着一把把铁锹?

近几年,沿线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植被越来越多,沙害治理成效显著,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沙害引起的列车延误。王晓红经常说:“这趟车的旅客有很多都是蒙古族牧民,沟通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大家保持足够的耐心。

这趟列车上,为何藏着一把把铁锹?

来源:中新网 2020-11-02 12: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旅客列车上

都有哪些必需品呢

值乘设备、清洁用品、应急物资

……

有这样一趟旅客列车

必需品里竟然有铁锹

你知道它的用途是什么吗?

K7911/7912次列车

往返于呼和浩特至额济纳之间

横穿沙漠戈壁

跨越400公里无人区

它是内蒙古阿拉善盟与外界连通的

唯一一趟旅客列车

每到春秋两季

沙尘暴是这里的常客

所以每名乘务员都配有一把铁锹

目的就是在沙害影响列车运行时

可以及时下车清沙用

他们是乘务员,也是清沙队员

“列车刚开行那会儿,我们总会遇到沙害断道被迫停车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仅是乘务员,还是清沙队员。”乘务员王志强回忆起刚到这里工作时,遇到的一次沙尘暴:“那天沙尘暴来袭,就好像天地间有一根无形的线,将这世界分为两半,前面风和日丽,后面不见天日。”

“车外漫天黄土,能见度极低,流沙埋道,沙子高出轨道近30厘米,为了让列车尽快恢复通行,我们把休班的乘务员也叫上了,足足用了2个多小时,才清理出近500米长的线路。”王志强说。

近几年,沿线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植被越来越多,沙害治理成效显著,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沙害引起的列车延误。

而那一把把铁锹“躺”在备品柜里,也已经很久没被拿出来过了。

会说蒙语的乘务员,成为这趟车的标配

由于这趟列车上的蒙古族旅客比较多,所以每个班组都配有一名会说蒙语的乘务员。

乘务员王晓红因为会说蒙语、业务素质高,3年前被调到这里工作。

从“红旗列车”到“沙漠列车”,王晓红心里难免有落差。后来,她慢慢感受到当地牧民对这趟列车的依赖,加上自己会说蒙语,可以帮助汉语不好的蒙古族旅客,渐渐地接受了新岗位。

王晓红经常利用休班的时间教乘务员们学习蒙语。现在,大家基本上可以用简单的蒙语介绍车厢、座位号,引导旅客上下车。

王晓红经常说:“这趟车的旅客有很多都是蒙古族牧民,沟通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大家保持足够的耐心。”

胡杨节期间,车上旅客变多了。王晓红都会主动和大家聊天,并提醒他们额济纳昼夜温差大、日照强,建议大家做好防护保暖工作。

3年了,每年景色最美的时候,也是王晓红最忙的时候,她一直都没机会去看看金色胡杨。

牧民心中的梦,实现了

乌仁其其格是额济纳土生土长的蒙古族牧民,这次她准备和几个姐妹去呼和浩特看病。

额济纳旗地处偏僻,医疗条件有限。这里不通火车时,重病就医难上加难。

以前,想去呼和浩特就要先坐七八个小时的汽车到几百公里外的银川或酒泉,然后再坐一宿火车才能到。

列车开通后,乌仁其其格多次乘坐这趟列车前往呼和浩特。老人说:“这趟列车开行,改变了牧民们的生活,现在去大医院就医方便多了。”

戈壁滩上的列车

日复一日开行

它不仅是连接

家与远方的交通工具

更是一段过往

一种情怀、一种希冀

承载着旅客对幸福的向往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