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开启预售,恒信玺利“直指一线”迎战双11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10-28 11:42
2020-10-28 11: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国庆刚过完,双11又飞奔而来。商家忙着布局消费盛宴,消费者忙着塞满购物车,买卖双方都很忙。预售成为今年“买买买”特色之一,珠宝品牌也不例外。据悉,I Do近期已开启预售模式,在天猫,京东,I Do官方微店等平台可直接加购;小红书,B站,抖音则种草火力大开,全面抵达珠宝消费者视野。

“双11”新特色,线上线下购物平台 火力同开

“双11”作为一年一度的购物盛事,各大商家平台都十分重视。以往天猫、京东、淘宝、苏宁等电商是主战场,近年来,支付平台、外卖平台、旅游平台、直播平台都成了参与者,实体商场、餐饮更是主力。今年“双11”尤其特别,在疫情的冲击下,消费和商业都呈现新的态势,数字消费和实体消费大力融合,线上、线下火力同开,大家都以极大的热情共同迎接年底这一波最大的消费复苏热潮。

据阿里透露,本次“双11”全球可能有25万品牌、500万商家介入,其中,初次介入的新品牌有5万个,在线新品数目将跨越140万款。据悉,今年天猫“双11”开售已提前到11月1日,10月底消费者便可以预付。这一举动显然能给商家缔造更大的增进空间。

基于今年疫情新情况,天猫双11将推进线上反哺线下,给线下商家提供苏醒新动能。同时还将助力品牌争抢下沉市场;天猫聚划算重点力推品牌官方直播间,以极致性价比赞助大牌正品加快覆盖新用户。

10月26日,苏宁易购“双十一全民嘉年华”发布会正式召开,郎永淳、罗永浩和贾乃亮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亲情演讲,罗列消费者在购物中最真切需要的干货。首席补贴官罗永浩,10分钟就送出了100亿双11补贴。京东也在10月27日便提前开启了“双11”活动,力推京东自有品牌京东京造。各平台促销方式不尽相同,促销力度相比以往,皆有所加大。

I Do 厉兵秣马 , 为爱 备战“双11”

  李厚霖带核心管理团队一线考察

在各大购物平台大力推动促销的同时,品牌商们也紧锣密鼓排兵布阵,力争借力东风创造销售佳绩。恒信玺利旗下珠宝I Do近期已开启预售模式,天猫,京东,I Do官方微店等平台可以直接加购;全国近700家实体零售店也厉兵秣马,实战演练,做好了充分的双11迎战准备。

据悉,为了全盘梳理全国近700多家门店的经营状况,提升营运管理水平,促进店面高效运转,9月开始,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I Do品牌创始人李厚霖亲带管理核心团队,陆续深入一线,展开了全国各销售大区终端门店考察活动。

经过实地访察多家门店,广泛听取渠道及加盟商对实际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管理团队共同就“后疫情时代”珠宝销售趋势及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竞争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指导性建议。

如任正非曾说,要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做决策。李厚霖也认为,高层管理必须躬身入局,要去一线体验炮火,经历炮火。不懂一线运作,不直接接触顾客,无法做出精确的决策。据介绍,此次全国巡店活动,让恒信玺利高管团队对品牌营运,人才培训,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发展未来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看到,I Do在珠宝行业中仍然具备长足的发展优势,不仅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更得到了商场的绝对认可与支持。但从长远来看,I Do要实现“打造国际精品品牌”的愿景,还需要在门店形象、产品陈列、品类拓展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巡店现场,李厚霖还就店面形象打造及工程细节、商品陈列细节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并表示一线线员工永远是他关注的重点,除要加大对一线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从文化及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全力打造一线的经营力,多维度助力公司战略经营。

据了解,I Do品牌自2006年创立以来,从未停止对经营管理的优化升级。2020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I Do通过重新打造团队,珠宝营销模式创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全渠道布局加速等一系列战略动作,全面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在线上销售维度, 520、国庆的品牌营销大战中,I Do赢得了天猫钻石品类销售第一的好成绩。

当下,双11战火已弥漫,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消费大战是众多品牌的不二选择,国际大牌也不例外。后疫情时代,盘根错节的环球经济环境中,中国作为恢复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正吸引着全球品牌的目光。这对国内品牌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若能在此局势下找到自己增长的第一或第二曲线,也意味机会。恒信玺利表示,接下来公司将以“直指一线”为战略方向,以打造“上下同欲,战斗力强大的团队”为核心,不断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引领行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