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文物博览会:文物的脉息,在时代中跳动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湖南(金秋)文物博览会存在的意义——文物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而这条湖南特色的文物保护与利用之路,正塑造着一个省份的传统文化生态,让古老的文物,跳动着现代社会的脉息。

金秋文物博览会:文物的脉息,在时代中跳动

来源: 红网
2020-10-26 10: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题记】  

文化若水,故能融软硬实力于一身。于民众而言,它可塑精神、安顿灵魂;于国家而言,它是安邦之支柱,国家之身份。

▲明代观音造像。

曾有文化评论家说,沉香是文化,在于沉香点燃后散发出的袅袅香气。

观潮君深以为然。

所谓文化,自有有形的载体。经过人心的触摸与观照,方有了文化的氤氲与灵韵。可见,载体是文化生成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文物作为文化沿袭的具象,早已成为人们触摸传统文化脉络的“生命体”,重要性不言自明。

但虽说是“生命体”,可静止的文物,既不能言,也不能动,如何才能让沉默的它们,像沉香般,把蕴含着的丰富文化,氤氲在广袤的大地上?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湖南(金秋)文物博览会存在的意义——文物只有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

▲10月23日,以“博览与交流”为主题的2020湖南金秋文物博览会开幕。

如何融入?从“博览与交流”的主题中,或可窥见一斑。

“博览”的前提,在于保护与利用。

泸溪下湾遗址,诉说着沅水流域古老的祭祀风俗;临澧县伞顶盖旧石器遗址,填补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研究空白;岳阳华容七星墩遗址,反映着聚落内部的社会分层……

这些不可复制、不能重造的文物与古迹,首先要发掘、保存下来,才能完善中华文化的发展地图,以供大众“博览”。

近年来,湖南文物工作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通过重点规划、重点投入、重点保护,建设和完善了炎帝陵、屈子祠、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利用品牌。

从“十三五”湖南省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到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再到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百佳案例,这些会上公布的名单背后,正是湖南一步一步发掘与保护文物的勠力实践,是湖南无数个文物保护工作者披星戴月的辛勤耕耘。

当然,保护只是第一步,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才是“博览”的关键。

▲从高空俯瞰城头山遗址。

于是我们看到,半条被子的温暖之下,矗立起一座红色旅游景区,紧密结合着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让历史走进新的时代。

让藏品活起来的醴陵市博物馆,逐一开放了陈明仁故居、耿传公祠、陶瓷博物馆等文博景点,将全域旅游与文物展览有机融合。

城头山遗址建立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考古文化价值转化为鲜明的主题形象、特色的旅游产品,既实现了保护,又做到了利用。

于是,“活过来”的文物与遗址,就这样在湖南的保护与利用中,摸到了新时代的脉息,让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博览”其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交流”的意义,在于传承与创新。

人头攒动、古玩满目。这是从北京泓古堂赶来文物交流会的张瑾,最深的感受。

很难想象,作为金秋文物博览会主题之一的第24届文物交流会,在疫情之后会有如此热闹的“淘宝”场面。

但也不难想象,当金秋文物博览会成了全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自然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交流、交易。

这次,张瑾带来了差不多200件藏品,已经卖出去了七八十万,自己又买入十几件,收获不小。

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交流,让文物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得以传承。

▲10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家国有文物商店、4000家参展商汇聚长沙、湘潭等地,相互交流、交易。

当然,文物博览会上的交流形式,远不止于此。

“湘博讲坛”学术讲座、艺术品拍卖会、古玩集市、湖湘民间收藏明清玉器精品展览、湖南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览,以及线上展位、带货直播……各式的观展新体验、交易新模式,让传统的中华文化接上了现代社会的脉息,传承着一个古老大国的文化自信。

另一边,江永县的勾蓝瑶寨里,明、清时期的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成了赋彩全面小康的有力推手。村民俗表演合作社成员白天下地劳作、晚上上台表演,仅此一项,每年能为瑶寨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文物的传承在这里创新成了脱贫致富的途径。

怀化洪江市黔阳古城里,传统文化被打造成文化演出项目,古老的木质建筑里,上演着正统的汉婚大典,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饶有兴致地见证着一对“新人”的礼成,也在观赏的过程中,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物、古迹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得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中蕴藏的中华文化;也让更多沉默的文物,在现代社会跳动着古老的脉息。

从赋彩全面小康、感悟中华文化,到增强文化自信,文物的交流,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城市生态提升。传统文化正在复苏,而其复苏,又是以创新的姿势,达成与现代生活的如水交融。

这便是,文物博览会存在的意义。

▲勾蓝瑶寨的民俗表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所以,我们有义务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绽芳华。

而这条湖南特色的文物保护与利用之路,正塑造着一个省份的传统文化生态,让古老的文物,跳动着现代社会的脉息。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