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全面战胜疫情乃至一切艰难险阻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科技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行动、全力奋战,努力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不断筑牢科技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泛凝聚爱国奉献的科技力量,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伟大抗疫精神凝聚科技抗疫强大组织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科技抗疫引领方向、提供遵循、汇聚力量。战“疫”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总要求,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提供了科学指引。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调研时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进一步强调,“防控新冠肺炎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5月29日给科技界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个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发挥科技的重要利器作用,强调以科学防治为基本要求,以强化科技支撑为重要保障,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抗疫、砥砺创新建功,提供了重要思想遵循和科学方法论指引。
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界的“集结号”。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令,尽锐出战、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科技部、卫健委、工信部等12个部门迅速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综合多学科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发挥科技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利器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冠病毒研究”应急专项指南甫一发布,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医学前沿攻关和流行病学研究。
2020年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界代表回信,高度赞誉科技工作者的矢志报国情怀,充分肯定科技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支撑作用。中国科协随即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牢记嘱托,在创新创造中建功立业》倡议书。 中国科协供图
当白衣战士们开始驰援湖北时,中国科协联合中华医学会等四学会发出第一封倡议《致抗炎一线同仁书》,呼吁全社会坚定信心、尊重科学,积极关爱广大医务工作者。中国科协紧跟中央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向科技界连续发出《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团结信任、创新争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等倡议。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等25位科技界代表回信,高度赞誉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情怀,充分肯定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中国科协随即发出《牢记嘱托,在创新创造中建功立业》倡议书,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力量。这一封封“家书”,传递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爱嘱托,传达着党中央全面部署,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温暖了科技工作者的心田,更凝聚了智慧和力量、激发了斗志和豪情。
伟大抗疫精神铸就亮丽精神标识,融汇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遵循。在科技工作者眼中,“尊重科学”蕴含着鲜明时代内涵与硬核力量。“把尊重科学写入伟大抗疫精神,表达出科技界的心声,写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一位科学家这样感慨。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于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成为抗疫斗争的鲜明特点。
二、筑牢科技支撑疫情防控的雄关铁壁
疫情防控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以及患者康复后是否存在后遗症等,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期待、更是要求,这些“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就是科技精准发力的重要靶向。
医疗救治一线,是抗疫斗争最激烈、最惊险的战场,也是医学科技创新的搏击场。科研与临床结合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关键,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站到一线。为打赢这场战“疫”,科研人员分秒必争,向未知挑战,致力于攻克技术难关,有效服务临床救治及疫情防控。
诊断检测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科研攻关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的指示要求,面向全国征集解决方案,推出了一批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快速核酸、抗原、抗体等检测设备和试剂。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邱子欣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下,率先推出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荐。在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冠诊断试剂产品研发及获批临床数量均为全球第一。工信部组织三大运营商开发并面向全国手机用户提供“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到访地查询和人员流动监测服务。一批科技型企业开发应用大数据追踪溯源、健康码识别等科技手段服务于快速筛查、精准定位,为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例赢得了宝贵先机。
我国迅速形成重点药物研发的科研攻关格局,最早聚焦老药新用,通过体外试验筛选出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支撑,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
医疗装备是科学诊疗的基本条件。我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人工肺以及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模拟仿真等重大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以及医疗装备,加大科技创新布局和支持力度。中科院周欣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应用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装备,在全球首次对新冠肺炎导致的肺功能损伤、治疗及预后进行全面评价,应用至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抗疫一线。
疫苗是战胜疫情的终极武器。为提高疫苗研发成功率,我国5条技术路线同时启动,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研制同步并举,技术路线覆盖全球主要类型,已有多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走在了世界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平时如此,战时更如此。面对信息“疫情”,科技界迅速启动应急科普机制,突出“防疫病、防恐慌”,以科学方法、用事实说话,传播防疫知识、分析疫情态势,稳定公众情绪,坚定必胜信心,有效增强了全社会科学防控疫情的意识和能力。
疫情防控升级后,公众对科学防治的信息需求激增。中国科协第一时间编制了《科学防护“疫”问医答》系列科普挂图,“科普中国”平台第一时间上线微博话题“疫情速报”,持续更新最新科研进展、有效诊疗方案,普及防控知识,相关产品浏览量超过82.8亿人次,科学知识与正能量传播增强了公众理性认知。科学辟谣平台广泛汇聚科普资源,总传播量超过20亿次。让科学跑赢谣言,让谣言止于初始,让科技成为制胜之器——这正是科技界的誓言!
为公众吃下“定心丸”。面对汹涌疫情和诸多未知,紧张、焦虑、恐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迅速开通全国心理援助电话热线。中国心理学会启动抗击疫情“安心”行动,面向公众开展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
“如何快速切断病毒扩散途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布《一个减少冠状病毒扩散的规划建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连续提出“理性封城防疫十策”、“启用对口支援模式”等多项政策建议。“疫情会不会卷土重来?”华中公共卫生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提出《今冬明春重大疫情防控面临的风险和对策》。“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一条条建议如小溪汇聚入海,为战胜疫情注入了科技力量。
三、高擎科学家精神火炬照亮至暗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时代写照。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技共同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精神支撑。在这场疫情战斗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科学驱散疫情阴霾,砥砺创新创造实践,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交相辉映。
胸怀祖国,服务疫情防控科学决策。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体现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大胆质疑、科学论证,及时提出可行性防控救治方案,为党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1月18日晚,一支汇聚了中国呼吸病学、流行病学、重症医学、微生物学、疾病预防控制等相关学科6位院士的高级别专家组赶赴武汉,84岁的钟南山院士任组长。专家组临危受命,开展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调查资料后,专家组确信新冠病毒有人传人现象。1月20日一早,6位高级别专家走进中南海,直接面对决策层,汇报对疫情的研判意见。
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即对湖北省、武汉市人员流动和对外通道实行严格封闭的交通管控。这是一个艰难的重大决定。恰逢中国春运这一人类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一个超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封城”,决策者面临空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气,但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2月初,数以万计、与日俱增的病患,不断超出医疗资源负荷极限。疫情重压如山,如何尽快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启用大空间、多床位的‘方舱医院’,是当务之急。”2月3日,王辰院士这样建议。短短10多天,一座座被视为“生命方舟”的方舱医院在武汉三镇建设启用,大幅扩容收治能力。
勇攀高峰,拨开疫情传播蔓延迷雾。面对未知的疾病,科学家的求实、创新精神,体现在潜心研究、主动作为,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抗疫实践中。在武汉,陈薇院士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向新冠病毒研究的前沿发起冲锋,研制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张伯礼院士从一开始就推进中医国家队进方舱医院,在抗疫前线,他力推中医药尽早介入、全程参与病人救治。最终中医国家队进驻的江夏方舱医院所有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2020年1月7日,我国科研团队分离到新冠病毒并获得电镜照片。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病毒颗粒表面分布有“皇冠”样凸起,能够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穿入细胞内部,完成转录、复制等生物学过程,新产生的病毒颗粒从细胞中释放,再感染其他细胞。左图是新冠病毒电镜照片,右图是新冠病毒复制导致的细胞病变。 科技部供图
协同合作,助力疫情防控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病毒没有国界,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面对蔓延全球的传染病,中国科学家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深化科技抗疫国际合作,以科技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早在1月7日,中国科学家就从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并检测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时向世界公开,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华医学会建立专业性交流平台,与全球共享最新科研成果、诊治防控经验。200多种期刊迅速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授权书参与COVID-19数据库建设,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科技期刊的力量。
科学致真,大道不孤。中国科技界致力于建设以理服人的学术共同体、以德服人的价值共同体、以人为本的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我国科技组织与约300个国际、国别科技组织开展交流合作,通过线上讲座、视频会议等方式,举办“国际抗疫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为全球抗疫提供科学指导。一系列跨越国界的民间科技交流,增信释疑,凝聚共识,巩固了友谊,促进了合作。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科技界经受了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风雨洗礼,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使命担当和创新自信。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时代科技发展战略方针,这是鞭策,更是动员令,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答案、提供方法、提供科技解决方案,是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擎起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火炬,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