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世茂斩获端州滨江地块,致力打造大湾区新名片

2020-10-12 14: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如果要问,2019年话题热度最高的区域是哪?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位列第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让大湾区的发展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纲要》中提及的“世界级城市群“、“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等定位,则充分彰显了湾区未来的发展价值。

大湾区规划了9+2个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 大中心城市,和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7个重要节点城市。

其中,大湾区所覆盖的9个珠三角城市也带着光环进入了大家的视线中,备受人们关注。

湾区城市间发展不平衡

虽然都被划为大湾区的主要城市,但是9个城市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差异最大的当属经济发展水平。从经济规模上看,湾区9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广州和深圳。作为一线城市,广深经济强,城市基本面好,当之无愧是湾区城市的核心和领头羊。

第二层级是佛山和东莞。这两个城市是广深外溢的最直接受益者,经济产业基础非常好,实力强劲。

第三层级是惠州、珠海、江门和肇庆。这几个城市的人口和经济表现相对较弱。

1.png

如果从楼市表现上看,9市的房价价差就更大了。湾区9市中,肇庆和江门是唯二房价没有过万的城市。同时肇庆也是湾区城市中唯一没有限购限售政策的城市。

这不禁让我们心生疑问,肇庆看起来与其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又是为何被选入湾区主体城市之列?

湾区的价值洼地

01 历史文化名城,生态资源丰富

提起肇庆,很多人对它的印象都比较模糊,算是在湾区城市里存在感比较弱的一个城市。

但是,肇庆其实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当年两广总督府曾驻扎肇庆长达182年,明朝时的肇庆,已经是西江流域上数一数二的繁华大都市了是两广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肇庆还做过南明王朝的首都。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肇庆的GDP总量是超过东莞的,甚至能排进广东前五。

撇开过往历史不讲,肇庆还有非常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肇庆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在湾区城市中能排第一,而其全年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也高达90%。

此外,肇庆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例如有“岭南第一奇观”七星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盘龙峡、千层峰和羚羊峡等著名风景区。

3.png

从区位上看,肇庆则是湾区城市中唯一与大西南接壤的城市,湾区规划中,肇庆的定位是在湾区城市中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成为湾区连接大西南的枢纽门户城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肇庆有广阔的可利用土地空间。其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占大湾区总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珠三角城市的平均土地开发强度已达16.5%,像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的开发强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但是肇庆的土地开发强度却只有6.5%,相比之下可利用土地空间巨大,肇庆在未来如果可以承接湾区中心城市产业转移,那么它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

像近两年,我们看到肇庆和香港的合作愈加紧密,逐步承接来自香港的人才、资金和产业。

2019年,肇庆共计签约33宗港资项目,包括香港城、科技产业园项目、现代产业园二期项目、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科教项目等,总投资额约540亿元。

此外,肇庆还积极承接核心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创新产业转移,签约小鹏新能源汽车、万洋众创城、华侨城等投资超百亿元项目。

图:肇庆港资项目签约现场图

5.png

02 迎头追赶,加快城市建设速度

虽然肇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

但是由于肇庆没有抓住机遇充分参与到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中,所以与湾区其它城市逐渐拉开了差距。

但是近几年,因为拥有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我们能看到肇庆城市建设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起肇庆便将“东融西联”战略上升至战略层面,加快建设枢纽门户城市。

“东融”即以共建广佛肇经济圈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为切入点,加快融入珠三角交通快捷圈、产业共建圈、区域协作圈、城市生活圈,全面融入珠三角核心区。

“西联”就是以共建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为切入点,借力大西南要素加快发展。

基于建设枢纽门户城市的战略目标,近两年可以看到肇庆在城市、产业和交通枢纽等领域建设速度都明显加快。其中有几点体现:

1. 交通路网不断完善

近年来,肇庆积极整合空、铁、水、公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强化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点对点的连接,积极畅通对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

不断完善的高铁和城轨网络,也让肇庆实现20分钟到佛山、40分钟到广州、1小时到深圳,逐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目前,广佛肇高速公路肇庆段已建成,全线通车后可前往广州白云机场;珠三角新干线机场选址覆盖肇庆南部,规划中的广湛高铁将在肇庆设站;远期肇顺南城际将接入正快速发展的广州南沙。图:部分在建/已建广佛肇交通路网示意图

2. 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肇庆围绕产业强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其中,“366”工程的目标,是力争五年内培育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育 6 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新增 600 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

“1133”工程则是力争在五年内引进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

肇庆的发展活力亟待被激活

对于肇庆而言,目前发展的最大短板就是产业。“兴产业”也是肇庆实现“弯道超车”的突破口。产业的导入除了依靠政府招商引资以外,还需要优质企业的进入激活片区经济活力,形成对其它企业的吸引力。

2020年4月,世茂集团以底价10.43 亿元竞得肇庆端州区一宗逾10万㎡商住地块,地块位于肇庆大桥南岸入口处,是该片区硕果仅存的沿江地块。

之后在7月,世茂集团二次出手,以底价16.84亿元拿下同区域相邻的一幅15万㎡地块。

根据地块出让要求,地块一要求打造一座 250m的五星级城市地标酒店;地块二则需要建设一个计容面积不低于80000平方米的大型集中商业购物中心。

可见这是政府有意引入实力雄厚的企业在端州片区打造一个大型综合体地标项目,提升肇庆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等级。

而世茂可以说是这两幅地块的不二人选。

原因有三点,一是世茂在大型综合体的打造上颇具经验;二是世茂是业内领先的城市运营商;三是世茂的多元化业务布局非常广泛,有产业导入的资源和能力。

世茂在地标项目的打造上,更多的是考虑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圈”,从为城市赋能的角度出发,推动这个区域甚至这个城市向前发展,从而收获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

基于此,世茂的投资策略就是进驻全国核心城市或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城市,打造地标建筑,例如上海世茂广场、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南京世茂国际中心和在建的超高层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等。

图:世茂集团地标建筑示意图

8.png

此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世茂在地产、商业、物管、酒店、主题娱乐、文化、金融、教育、健康、高科技等产业领域的布局,形成了多元化业务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这在助力世茂自身发展高增长的同时,也为城市片区的发展注入不同的活力。而这正是肇庆目前所需要的。

世茂此次拿下的端州滨江地块将打造为世茂滨江壹号项目,这也是世茂引以为傲的“滨江模式”。

图:世茂滨江壹号项目设计过程效果图

9.jpg

当年世茂进入上海打造“上海世茂滨江花园”,一炮打响了世茂“滨江模式”,2002年荣膺基尼斯“中国住宅第一高度”、2004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花园社区”人造类金奖 。

近期,世茂滨江壹号的营销中心和样板示范区已经对外开放。仅仅是从营销中心的打造上我们就能看出世茂的用心和”滨江模式“动静态景象结合的完美打造。

图:世茂滨江壹号营销中心实景图

10.png

而在上个月的营销中心开放盛典上,世茂在滨江边上举办了一场“滨江灯光音乐嘉年华”和创意夜市集活动。

当天活动现场有超过3000人到场,很多人在活动中看到了肇庆不同以往的一面,也看到了世茂给肇庆带来的不一样的活力。

左图:营销中心现场图,右图:创意夜市集活动现场图

11.png

小结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再过5年,大湾区将有望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而大湾区“9+2”的组合模式不同于中国任一城市群的形态和定位。湾区各城市间资源、行政体系和发展阶段等的差异,注定了湾区各城市将有不同的定位并承担不同的发展使命。

由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大湾区,将更有利于各城市间的资源流动。这也意味着,湾区内的每一个城市都有机会,且都是湾区发展的重要一环。

而肇庆这个城市虽然暂时在湾区城市中处于末尾,但是在它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洼地价值将会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即将到来的10月17日,世茂将举办“大湾区,肇未来”的主题发布会,届时还将邀请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到场。

这是世茂向外部述说他们眼里的肇庆,和他们对肇庆未来发展构思的一次机会,同时也将是肇庆被关注被外界看到的一次机会。

正如世茂所言:肇庆,是吉祥喜庆开始的地方,“肇未来”即“造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肇庆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图:世茂滨江壹号品牌发布会宣传图

12.jpg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归亿翰智库华南分院所有

(观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