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蜿蜒山路行驶,从寻乌县水源乡的太湖水库到太湖新村,从偏僻的山窝窝到寻乌县城边环境优美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比沿途的风景更令人难忘。
“以前好几代人挤在矮小的土坯房里,现在能住进这样的楼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太湖新村,记者真切的感受到村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寻乌县水源乡太湖新村是江西省重点项目太湖水库整体搬迁移民的建设项目,曾经偏僻山村里饱含艰辛的农民,如今通过异地搬迁,让水库润泽千家万户,让村民住进新家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太湖新村全貌。刘力鑫摄
搬得出
据太湖新村党支部书记朱梅芳介绍,这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处是村民的不理解,而对于搬出来担心没事做,没钱赚则是一部分村民不配合的原因。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县政府对每家每户都派出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结对服务,帮助村民在新居未完工的过渡时期找到工作,租好房子,并对每户村民的房租进行补贴。此外,还帮助村里的孩子找好学校,处理好入学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动员工作要到位、细致,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朱梅芳回忆正是由于当初4次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征询村民的意见,才让每一户村民都搬得开心,住得舒心。
通过走访调查,县政府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两套搬迁方案:宅基地安置和套房安置,满足了村民不同的住房需求。“不是以单一方式强硬推行,才能快速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此次易地搬迁工作,朱梅芳对群众动员工作也总结出了一套深刻的见解。
为了让群众搬的安心,住的放心,政府还完善安置点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在安置点内设置幼儿园、银行、商场、通信等设施,照顾到村民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太湖新村建在小区里的幼儿园。光明网记者张静摄
稳得住
搬得出是第一步,而稳得住才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的标准。据水源乡党委书记介绍,村民在搬迁之后的居住环境更好,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入学,看病也比以前更方便,村民的收入渠道也由单一的种植、养殖拓宽为多渠道增收。
村民欧阳绍雄和爱人是重组家庭,结婚以后两人就一起种植蜜桔,收入结构单一。搬迁之后,欧阳绍雄的妻子在县城的一家超市做营业员,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大女儿已经在外地就业,也能经常补贴家用。欧阳绍雄则在家照顾二女儿和三女儿,并就职于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利用空闲时间打理花草,每月有200元的工资收入。儿子目前正在读高中,每年都有助学金,学费基本不用担心;二女儿正在读小学,享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不用缴纳学杂费用;小女儿上幼儿园每年都有补助,四个孩子的教育基本不用花钱。
“不愁吃,不愁穿,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欧阳绍雄坐在自家宽敞的客厅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等孩子再大一些,我就找份工作或者做点小买卖,让日子过得更滋润!”
太湖新村新貌。刘力鑫摄
能致富
脱贫并不是太湖新村的最终目标,致富才是扶贫工作组和村民共同的期盼。“想要致富,拥有一技之长是必不可少的。”太湖新村驻村书记凌升高在后续的帮扶工作中深有体会。村里多次组织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据凌升高介绍,2018年以来,村里每月都会组织2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按需向村民教授机电、农业、电商经营等知识,多位村民在技能培训中受益。
村民朱贱林在搬下来以前主要以种地和养猪维持收入,偶尔会有贴瓷砖的额外工资收入。搬到县城后,贴瓷砖成为朱贱林和妻子的主要工作。在搬出之前,由于交通和信息受限,朱贱林每个月承接贴瓷砖的活很少。“现在只要有时间,都有活干,有时上一单没做完下一单就找来了。”朱贱林开心地向记者说道。他和妻子每个月平均可以出工20天左右,每天的工资至少可达到300元,每月收入不低于6000元,朱贱林一家的致富目标基本达到。
现在,朱贱林还把儿子朱群威送去课外兴趣班学习书法,在以前即使可以付得起培训班的学费,也没有地方可以让儿子学习。
朱贱林的儿子朱群威的书法作品。光明网记者张静摄
出门有公交,门口有学校,小区有广场、篮球场和超市等一应俱全的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让原本落后的的小山村破解了“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之困。搬出来,告别的是贫困;而住进去,迎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光明网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