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地堂······”这首童谣不知陪伴了多少代南方人成长,时移势易了好几个年代,这首歌依然传唱至今,可歌曲里面提到的景物,月光仍在,但地堂已不复见。
地堂,其实就是晒谷场,但晒谷的周期不长,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成了闲置的空旷场地,而今天的城市广场或许就是从地堂这个早期的农民公共基础设施演变出来的。每到农忙时节,农民们勤劳的身影就会映现在地堂上,各家各户都分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区域,作为自家的专属晒谷场。农民将收割回来的稻谷在地堂上翻晒再翻晒,一块很普通的硬底化水泥地,这时彷如铺上一张张金灿灿的锦毯,鳞次栉比,井然有序,谁家晒的稻谷都会一目了然。农民晒谷最怕两件事,一怕老天爷,二怕小动物,所以必须要提高警觉性,时刻观察老天爷的脸色,以及嘴馋的禽畜。
那时候的天空很美,最常见的天色就是蓝天白云,深邃的苍穹,总会不时地飘过一团又一团白云,形状各异,小时候总把这些云团想象成动物,你看它像什么,它就是什么,没有电脑的时代,人脑就是最好的描绘软件。白云来的时候人人都喜欢,但乌云来的时候就人人惊恐,而老天爷最爱和农民玩这样的游戏。南方的气候经常有雨,只要发现乌云压境,农民们就会吓得惊惶失色,无论手中干着什么活,他们都会立刻搁下,因为忙着去收谷,稻谷被雨水打湿是一件坏事儿,沾了雨水的稻谷会发霉变质,这可浪费了农民一季水稻的辛苦工夫。此时,守望相助的农民就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地堂上,帮助来不及收拾稻谷的乡亲,团结就是力量,大家都会彼此帮助,没有对比心,也没有攀比心,因为大家都是农民,背景都一样,家徒四壁,而家里面最珍贵的财物就是粮食,都知道粮食对于农民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农民们收谷的动作很麻利,一下子便把晾晒成一张张被子的稻谷堆积成一座座小山丘,然后一张大帆布覆盖谷堆,再用稻草和麻布塞在帆布下面阻挡雨水的侵入。因为要与天斗,动作慢了就会遭受老天爷的戏耍,农民可玩不起这个游戏,所以每次都严阵以待,派遣自家小孩经常观望天象,时刻报告老天爷的脸色。然而,最喜欢听到他们在地堂里面大声地叫喊“落雨啦,快点收谷啊”的声音,她们放佛在地堂里表演话剧,各个人物角色都在地堂那个舞台里大放异彩。
虽说地堂是为方便农民晒谷而设,但更多时候是属于儿童的游乐场所。傍晚时分,大人都会出现在地堂上交头接耳,谈论一天的农活,而无拘无束的小孩们总会成群结队地约在一起玩耍,游戏节目很丰富,拔旗、捉贼、踢球、玩泥巴、弹玻珠······多姿多彩的游戏节目,层出不穷,带给孩子们的是无限快乐的童年时光和思忆不尽的趣味往事。
地堂的好处还有很多,村里人设喜宴时的首选之地也是地堂,因为面积庞大,可以同时摆放几十张桌椅,这时的它便最热闹,也最喜庆。现场人声鼎沸,你一言他一语,就像市场一样嘈杂,当开席前的鞭炮噼里啪啦作响,周围便沉静下来。新娘子在鞭炮声落下的地方甫一出现,就会吸引一群孩童上前观看她到底美不美,浓妆艳抹下的新娘子,笑容可掬,一身华丽的红衣裳,每个人都会说美!
每个季度总会有电影下乡来露天播映,那是一种人挤人的场景,大部分人都是站着观看,只有居住在地堂附近的人才会搬着凳子占着有利位置来坐着观看。两支桅杆挂起一张白色的大幕布在前方,放映机将镭射光投向幕布,一卷卷胶片在放映机内不停滚动,胶片内的人物和景物就会出现在幕布上,随着大喇叭响起的声音,没有人会再说话,大家都期待着即将开始的电影故事。陪伴着我们成长的电影,千篇一律尽是抗战的革命老戏,但偏偏观影率一直居高不下,这简单的娱乐总能满足农民们疲劳了一天能停下手来的消遣与娱乐。
最难忘的事情,莫过于在中秋节的夜晚,小孩们提着灯笼在地堂里游荡,排列成人龙的队伍,穿过一条又一条老巷,一个个亮彤彤的灯笼在夜里晃动着明亮的身影,照亮了地堂和老巷,也照亮了小孩欢乐的脸庞。孩童一边提着灯笼,一边吟唱着:“月光光,照地堂……”累了,就席地盘膝而坐,让灯笼围绕在身边,然后抬头仰望十五的月光,又圆又大的月光像一个灯笼悬挂在夜空中放射出无尽的光芒,小伙伴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吟唱出“月光光,照地堂…..”童谣在小孩的稚嫩童音吟唱下,分外悦耳动听,情景也很动人,现在每每想起,甚是怀念那时的月光,还有那时的地堂。那情景,成了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会忘怀的画面。
说不尽的地堂往事,令人想起的都是无穷无尽的欢乐时光。
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珠三角,经济发展迅猛下,南方小乡引进来了第一台机动车“手扶拖拉机”,这机动车打破了小乡村几百年来的宁静,地堂上从此陆续出现了一批怪客,夜夜伴它而眠。这批怪客早上离开,傍晚归来,地堂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它们则成了游乐设施。看似平凡的机动车,却引来众人的围观,民智未开,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机动车是如何启动,如何行驶。每天清早,司机就会拿着一根呈“Z”形状的轮轴插进怪客的嘴里,双手猛力滚动轮轴,轰隆一声巨响后,机动车便启动了,浓烟从发动机上袅袅升起,一头怪物就这样从睡梦中醒来。
随着人们的生活走向小康,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渐渐便看不见那些金黄的稻谷堆出现在地堂上,学校里也没有特殊的农忙节假期,再也听不见农民们高喊“落雨啦,快点收谷啊”的场景,这些都已成追忆片段,总教人难忘。地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终于完成了它的艰苦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经济发展起来了,来广东打工的外来人口也多了,地堂已经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人流,城市广场像加强版的地堂应运而生,每天都囤积很多人,尤其是到了夜晚,广场就会非常热闹。在广场跳舞的人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劳动力,这批当年的青壮年,辛苦劳碌,为国家发展奉献了一生,现在人到老年,终于可以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活出自我,不禁令人赞叹祖国发展好,人民生活好。
每当月朗星稀的夜晚,我总会抬头仰望月光,也总会想起地堂上的稻谷,农民们勤劳的身影,小伙伴们嬉戏的笑声,露天电影的热闹场景等等,嘴里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出“月光光,照地堂…..”现在,地堂已经消失了,村里面的地堂原址都莫名其妙地盖起了楼房,住进了一批又一批异乡人,说着各处方言,一片南北口音大杂烩,让从前的地堂成为了房客的集中营,顿觉一切很陌生,在流金的岁月中,没有原风景的故乡,失去了最原始的味道,渐渐,故乡变成了我的异乡。
繁华的背后总有点代价,消失了的田野再也回不来,金黄的稻田也早已变成工业区,生活虽然是好了,但是环境却变了,每当在别的地方看见稻田,心中就会蓦然想起小时候的家乡风物,尤其是地堂。今天,取而代之的城市广场虽然提供着很多娱乐活动,气氛更加热闹,但始终觉得心里面古老的地堂所提供的趣味是最快乐的,因为它有着我童年时的大片记忆。对于它,有说不尽的情谊,如像老朋友般印记在心窝,永远吹不熄,磨不掉,泯不灭。
“月光光,照地堂……”新一代的小孩们,还有几人能知晓“地堂”是什么吗?恐怕没几个知道了!
(邓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