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因为老家税费改革,我这个堂堂科班毕业生,竟然在工作17年后一夜间失去编制,被分流到社区打发余生。那一年,我恰好36岁。关在家中思前想后三天,一跺脚南下深圳闯荡。从当初茫然彷徨,到如今喜欢上深圳,其间经历艰难的心路历程。
(一)立足篇
刚来深圳时,我就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在各大人才市场跌跌撞撞奔波一年,终于凭着过去经验,成功应聘某街道办事处办公室“综合写作”岗位。刚要“喘口气”,因为水土不服,皮肤突然出现严重过敏。我白天坚持工作,晚上去一家私人医院打吊瓶。一周后,身上携带1000元现金花光,不但没钱看病,连吃饭都无着落。1000元,是我在老家两个月的工资!不想要妻子寄钱给我,免得她又担心。妹妹虽说也在深圳打工,但经济负担重,我不愿意让她捉襟见肘。其他在深圳的亲戚老乡,多年没有交集,不好意思张嘴。办公室几个同事,来自天南海北,我与他们还处于初识磨合期……
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内心充满焦虑却无处诉说。就在我彷徨无措的第三天中午,办公室分管材料的叶主任突然走到我面前,往我办公桌放下1000元钱,和颜悦色道:“听说你没钱了,先拿去用,不够再跟我说。”刹那间,感动的潮水汹涌澎湃……“现在办公室信息工作较弱,你可抽空写点信息上报……”叶主任这样叮嘱。
办公室领导对我的仁义恩德给我巨大鞭策鼓舞。我克服困难,埋头干好工作。白天,马不停蹄撰写公文材料;晚上别人都走了,我还在办公室琢磨点子、写信息到夜深。天道酬勤,一个星期之后,我撰写的信息陆续在市、区信息刊物刊登。短短四十天,我在市、区信息刊物上稿7篇,比多数信息员全年上稿还要多。
除了平常加班加点,节假日我也只在单位辖区范围活动。有时就呆在大院不动。单位时不时会有应急材料需要有人写。叶主任每次一打电话,我就赶紧电话相关部门了解情况,搜集素材,然后回到办公室埋头写作。有一次,叶主任又打电话给我:“我都不好意思老打电话找你,上两个星期,周末你都在加班……”我说:“没事,反正我一人在这边,闲着也是闲着。”
五年后,单位为我调工入户。妻子与女儿随迁深圳。女儿在深圳读完初中和高中,考上北京交通大学。2020年,女儿又以优异成绩考上该校硕士研究生。
多年以后,叶主任这样对我说:“佛渡有缘人。单位需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员工;我本人喜欢为人实诚的同事!”而我亦从自身经历深切悟到:人生遭遇坎坷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消沉;只要咬紧牙关不懈奋斗,落魄者终将走出命运的低谷,并与曾经的美好欣喜重逢。
(二)生存篇
众所周知,在机关写材料是一项“苦差使”,一方面需要阅历、见识、文字功底等各种积累,另一方面必须耐得住寂寞,能够坦然面对超乎寻常的付出。
任何时候接到任务,我都立马进入工作状态。许多材料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如果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地等到上班再布置,材料根本无法如期完成。单位往往会在下班甚至节假日期间,向“写手”下达任务。无论是综合材料还是党政信息,我只要接到任务,除了生病或者出差在外等特殊情况,均是二话不说,自然而然回家或者赶到办公室,坐到电脑桌前,全神贯注搜集素材、打腹稿、敲击键盘……
甘坐“冷板凳”,加班加点是我工作的家常便饭。每当有材料需要撰写,我就像僧人“打坐”一般,听不到外界喧嚣,进入安静写作,以专注向工作要执行力。只要任务还没有完成,他心里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吃不香、睡不好。下班以后继续“上班”、节假日就像工作日一样工作,对我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为如期完成工作任务,不惜废寝忘食。有时遇到特别紧急的材料撰写任务,我心急如焚,吃饭睡觉都可以从简从略。要抢时间写好材料,就请同事在食堂打盒饭或者干脆叫外卖。等到初稿完成,一边眼睛盯着电脑校对修改,一边囫囵吞枣扒几口饭。因为第二天就要交材料,晚上加班到夜深司空见惯。有好几次,单位材料要得急,我通宵达旦撰写,等到天亮交稿,用冷水洗把脸,又接着上班。
2015年10月,单位领导将我调整到办公室信息负责人岗位上。我珍惜机遇,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投入新的岗位工作。为了尽快出成绩,我时时处处留心观察,深入思考,但凡接触到新情况、新动态、新问题,我都会把它们与信息联系起来,思考能不能写条信息。一旦捕捉到材料或信息点子思路,我就赶紧拿笔拿纸提纲挈领记下,有时甚至是上洗手间突有灵感,也赶紧想办法记录。前些年,我随身携带纸笔形成习惯;近几年,我充分利用微信,将想法与构思对着手机微信及时录音,而后整理成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不同的工作时段,在各个工作岗位均取得引人注目成绩。以前在党工委办公室撰写材料得到各级领导认可与好评。其中,“创建环境优美街道”汇报材料得到深圳市检查组领导夸奖;2008年雪灾期间“致来平湖建设者一封信”材料得到龙岗区领导表扬,并以《心安之处即故乡》为题刊载于《南方日报》。我执笔撰写的“廉政三字经”,镌刻于社区办事大厅墙壁。我还连续五年被深圳市委办公厅评为党政信息工作先进工作者。
(三)发展篇
年轻时我是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一度中断写作许多年。但我对文字如同初恋般的感情一直未变。2011年,我惊喜发现并由衷喜欢上新闻时评。业余,总是见缝插针思考写作。每天上班我都要提前半小时赶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满怀期待打开电脑,通过“搜报网”查询昨天撰写时评有无见报。见报自有收获喜悦,一整天感觉浑身是劲。假如文章石沉大海,我会冷静下来,搜寻当天同题新闻评论,学习其亮点所在,对照检讨分析自己不足,从而使写作水平逐步提升。
为了写好时评,我主要从三方面努力。首先,阅读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建立必要的价值观。亚当斯密、梁文道、熊培云等学者著作堪称必选教材,尤其是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受益匪浅,犹如醍醐灌顶,虽已通读三遍,仍觉意蕴无穷——梁文道说过“《重视发现社会》不啻是熊培云兄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期盼:让我们重新发现我们是谁,让我们回到共同的底线。”其次,广泛浏览“杂书”,提高学识修养。时评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内容,需要广博知识积累。知识虽然不等于智慧,却可以刺激产生智慧,或多或少而已。为写时评,我改掉了以前读书“偏科”习惯,除了继续阅读文学类书籍,又扩大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典范读本。再次,阅读同仁文章,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不论是资深时评人,还是后起之秀,只要写得好,我都悉心揣摩,认真消化。
写作于我,是一种坚持,一种毅力,一种信念,仿佛一束心灵之光,让我每天都生活在希望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初我从老家盲目闯深圳时,心里充满怨恨忧愁,而今烽烟早已散去,心境呈现随遇而安的澄澈坦荡。深圳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涂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