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打卡点”上的脱贫故事

吃完饭,赵德江又领着他们参观村里的水磨房和特色民居,欣赏文艺队歌舞,讲讲怒族传统文化。2017年,赵德江在村里率先脱贫,还依托旅游扶贫示范户项目扶持,带动了周边7户建档立卡户就业。受疫情影响,农家乐生意抵不上往年,但赵德江却比以前更忙了。

旅游“打卡点”上的脱贫故事

来源: 新华网
2020-08-05 08: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旅游“打卡点”上的脱贫故事

“中午有两桌饭,快来帮下忙!”打完电话,怒族村民赵德江带着一群游客走进自家菜园,体验瓜果采摘,想吃什么,就自己摘下来。吃完饭,赵德江又领着他们参观村里的水磨房和特色民居,欣赏文艺队歌舞,讲讲怒族传统文化。

“我们自己看习惯了不觉得有啥,来的人都说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赵德江是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茶腊村村民,他说,刚开始没想明白,后来才知道这是山坳坳变身“打卡点”的关键,也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地方。2019年,茶腊村入选该县重点打造的旅游扶贫示范村项目,吃上“旅游饭”的人越来越多。

山峰夹江而立,江水顺山势急转,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被称为“怒江第一湾”。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丙中洛“养在深闺人渐识”,成为国内外游客自驾游的热门打卡地。在茶腊村,村民住的多为石板盖顶、圆木做墙的怒族传统民居。该村区位优势明显,是游客“打卡”丙中洛的第一站,这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游客来了,就得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后,赵德江于几年前对自家老房子进行改造,开了农家乐,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刚开始没钱装修,农家乐有些“寒碜”。让他没想到的是,游客不但不嫌弃,回去之后还为他“打广告”,从此农家乐客源不断。

其实,认识赵德江的人,都知道他创业不容易。前些年,因一次事故,赵德江被严重烧伤,身体至今还处于恢复中。为了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他瞄准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光靠政府不行,自己也要努力。”赵德江坦言,农家乐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2017年,赵德江在村里率先脱贫,还依托旅游扶贫示范户项目扶持,带动了周边7户建档立卡户就业。“我一家子也忙不过来,经常得请他们搭把手。除了支付工钱,我还定期收购村民的蔬菜水果。”他说。

菜园里种上瓜果蔬菜,客人来了亲手采摘;装修了几间客房,配备了独立卫生间;琵琶肉、石板粑粑等特色美食成了游客必点菜肴……经过摸索,他家的农家乐慢慢做出了特色。加上发展种植养殖,赵德江一年能有近十万元的收入。去年9月,他还被评为云南省的“光荣脱贫户”,代表怒江州领到了“奖状”。

受疫情影响,农家乐生意抵不上往年,但赵德江却比以前更忙了。近两个月,他有空就往城里跑,忙着购置扩建改造农家乐的材料,家里也不时有工人进进出出。“我想趁这个时候把院坝再扩大些,到时候停20辆车都没问题。二楼十多个房间都还在装修,到时候安上淋浴设备。”赵德江说。

怒江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效益明显。“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动群众可持续增收。”丙中洛镇党委书记李玉生说,目前他们正在加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准备迎接暑期客流高峰。(记者严勇、赵珮然)

(严勇、赵珮然)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