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互联网+”为完成脱贫目标增添助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7-30 08: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和见证的历史时刻。这其中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频密部署下的“互联网+扶贫行动”如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发挥了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

社会扶贫的有力抓手

众所周知,过去20余年,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化及其应用扩张经历了飞跃式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用户注册量已突破3570万,遍布全国31个省,30万个行政村。累计发布帮扶需求359万条,对接成功率超过70%。平台已有2276万爱心人士,共为215万贫困户在健康、助学、危房改造等方面提供至少249万次帮助,为推进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共创美好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比如:中国社会扶贫网,作为国务院扶贫办指导建设的社会扶贫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创新思维、运作机制和相关技术,利用“互联网+”社会扶贫方式,与国家建档立卡数据库联动,从成立之初就带有精准扶贫的“基因”。中国社会扶贫网通过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为贫困人口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搭建起值得信赖的桥梁,已成为社会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

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脱贫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将其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精心谋划,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保障减贫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网络发展,用好数字力量,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频密部署下,“网络扶贫行动”如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为决胜全面小康增添助力。通过“互联网+”扶贫方式,在拓宽扶贫力量的参与渠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治理,为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贫困对象积极配合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进行了崭新的探索和实践。

“互联网+”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形式主要有:“互联网+”系统有助于相关部门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互联网+”正确舆论有助于实现扶贫先扶志;“互联网+”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实现扶贫必扶智;“互联网+”市场营销有助于贫困户收入增加等。笔者2019年10月在甘肃定西市参加第三方评估工作时注意到,定西市通过扶贫惠农资金监管网加强对全市7县区的扶贫资金监管,切实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目前,已公开的扶贫资金信息1190余万条,涉及资金近130亿元,点击量已突破3000万人次。可以说,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互联网+”打通了扶贫“最后一公里”,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助力。

重要经验和启示

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1.35亿,无论是在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互联网应用的身影已无处不在。据不完全统计,即使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绝大多数中青年人手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短视频应用、购物APP应有尽有,直接催生了农村快递业、网上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互联网和应用扩张的一个缩影,映射了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移动通信的改善、智能设备的平价化、新电商的模式创新等多种变化。

从我国农村互联网,促进“互联网+”模式脱贫迅速发展,其中有两条重要经验和启示:一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定向扶持、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等社会主体的成本共担,“互联网+”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动力。如新型平台经济模式渗透到广大农村及贫困地区,为互联网减贫铺就了商业基础设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发展方面的战略纲要,更是由政府承担成本、加快互联网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例证;二是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通过多种形式赋能促进“互联网+”加快推进脱贫进程。全国层面来看,信息进村入户计划到2020年实现在全国所有行政村的基本覆盖,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即将全面修通,从中可以看出当互联网逐渐被视为一种脱贫途径时,一方面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积极铺就硬件设施和软件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商业可持续与公益理念叠加的赋能式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化。在这过程中,“互联网+”可以成为这种反馈和激励机制的推动因素和实现平台,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村电子商务的兴盛,必将为推进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共创美好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