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草海:清净重现 百鸟回归
草海位于贵州西部,海拔2000多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夏季,这里烟波浩渺,满目翠色,高高的芦苇随风摇曳。天气转寒时,近2000只珍稀鸟类黑颈鹤从四川若尔盖草原来此过冬。
而在上世纪后期,这里一度看不见黑颈鹤的踪影。当地居民面临“要草海还是要吃饭”的矛盾。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草海发生过两次人为的排水造田,湖泊从原先的45平方公里缩小到5平方公里。人们向草海要粮,草海上建起了村庄,种上了庄稼。
中国动物学会和鸟类学会前会员王有辉第一次去草海时是1981年秋季,他记得,当时看到的基本是一块草地。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颗“高原明珠”的价值,直至云贵川的气候受到影响。贵州草海保护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鹏回忆,那时威宁县常下暴雨,整体环境恶劣。1989年元月,威宁连续30多天出现凝冻。
草海治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草海紧邻威宁县城,随着城市发展,人类活动频繁,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草海中,加上过度旅游开发,草海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有居民回忆,走在草海边上,臭味刺鼻。
“草海的平均深度两米,最深处不过5米,水质变差,泥沙淤积,湖面抬升,(草海)逐渐沼泽化。再不治理,草海就会消亡。”郭鹏说。
2015年开始,为了恢复草海,“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六大工程启动。
草海保护区的总面积确定为12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不能开发。”草海管委会项目管理处副处长夏朝文说。核心区里一条沿湖而建的栈道曾是游客观光道,如今已关闭,只供科考人员使用。
草海上的6万多亩耕地全部改为生态用地,有的恢复为湖面,有的变成沼泽,有的变为鸟类栖息地。搬迁出去的居民被安排在公益岗位上,可在异地就业。
草海保护区北坡是草海和城市之间的带状区域,总面积5000亩。原先,这片山坡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0%,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山上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下钱袋子。”郭鹏说,“戴帽子”就是种树涵养,中间种果林,山下才有好光景。如今这一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成为城市和草海间的生态绿带,这既能减少人类的强行干预,又能改善区域气候和环境。
为了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威宁县建成1万吨污水处理厂、环草海的19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以及西海码头水质净化工程,收集、处理周边生活污水,保障了草海补给水源的水质。
如今,重现清净的草海吸引了200多种鸟类来此栖息,濒危动物黑颈鹤也再次回归草海。2010年以前,黑颈鹤只有七八百只,2019年,这个数量已经翻了一番,草海成为国内最大的黑颈鹤栖息地。
黑颈鹤与人可以和谐共生。除了小鱼之外,黑颈鹤还爱吃根茎作物,比如人们种植的马铃薯、胡萝卜、姜包草。没有人种地,黑颈鹤的食物就少了。有些农民还当起了鸟类管护员,每年候鸟越冬时,他们负责统计鸟的种类、数量,以及看护伤鸟。管护员张尔军说,这些鸟就像自家每年外出打工的孩子一样,年复一年,来的时候我们欢喜,走的时候我们失落。
草海不仅是威宁的草海、贵州的草海,它也是长江上游横江的一个断面,影响着长江上游的生态。
草海治理与地区发展并不相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来我们目光短浅地在草海搞旅游,其实应该搞好生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走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郭鹏说,“现在不止着眼于草海,120平方公里之外的山头水沟也要治理,才能根本地、长远地解决草海的问题。”(见习记者 张艺 张诗童 )
(张艺 张诗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