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青海成功举办第一届“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到2010年青洽会更名为“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从2010年确定青洽会以“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为主题后整整十年的坚持,青洽会的规模档次稳步提升、辐射效应逐年扩大、合作区域和领域不断拓展。透过青洽会这个大平台,我们不难发现,青海持之以恒21年连续不断的办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繁荣了祖国内陆高原的商贸物流,西宁等一批高原美丽城镇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从地下到地上:青海打响“绿电”品牌
一直以来,与时俱进深化对青海的省情认识,寻找青海之“特”,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这是历届青海省委省政府努力的方向。
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青海的定位也逐步从过去的资源大省转变为生态大省,治青理政的方略相应地从过去的资源转换战略转变为生态立省战略,“三区”建设、四个转变等战略相继提出。
特别是2016年8月,国家来到青海调研视察,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的关心关注,明晰了新时代青海发展的方向,大大提振了青海发展的信心。学习领会国家和党中央新要求新部署,准确把握进入新时代后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青海提出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开启了新青海发展的新征程。
青海省太阳能资源约占全国的11%,水电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风能资源年利用小时在1000至2300小时。依托这一“地上”资源优势,青海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大要求,曾经的资源大省逐步放弃以采挖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来壮大经济规模,而是选择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原有水电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持续打造“绿电特区”,并逐步形成聚合效应。
“拥有天上黄河第一坝”美誉的龙羊峡水电站,通过水光互补的模式,在青海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
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青海拥有全球唯一一个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综合技术的实证试验基地,这个百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被业界誉为“全球光伏行业的“百科全书”;
建成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90%以上。
从2017年开始,青海连续多年开展“绿电7日”“绿电9日”“绿电15日”活动,不断刷新了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今年,青海更是开展了连续100天三江源地区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
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开始,青海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电站建设到产业发展,成为世界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地区并进而形成规模优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一路向前,领跑全国,“绿电”也成为了青海的一张响亮名片。
更令人高兴地是,通过使用 “绿电”生产的工业产品也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能产品”,对提升青海省工业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从劣势变优势: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引领发展
曾经人们一说起青海,就想到高原、高海拔、寒冷、干旱、荒凉等等看起来并不美好的词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如今,青海的这些劣势却在变成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新型经济形态,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青海气候冷凉干燥,清洁能源丰富,拥有大量荒漠化土地,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青海主动拥抱数字变革,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数字产业基础不断优化提升,数字公共服务全面深入,数字产业生态逐步形成,数字用户消费扩大升级,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促进生态保护的新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途径。
今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紧紧抓住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布局青海的契机,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推进5G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耦合,发展平台经济,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释放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
从劣势变为优势还有青海的农牧产业。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依托高原净土、日照充沛、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草原农田比较优势,青海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绿色”文章,积极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启动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
去年,青海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达300万亩,率先在全国实现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此外,青海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农畜产品,建设青稞产业园,整体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让绿色、有机、高品、安全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代名词。
从潜力到支撑:“国家公园省”的文旅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9年8月19日,国家为青海举办的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发来贺信。贺信中指出,希望本届论坛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主题,深入研讨、集思广益,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指示性、前瞻性症候作用。青海是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发源于我省的大江大河年均出境水量约620亿立方米左右,惠及20个省区及缅甸等5个国家。青海是我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多年来青海守护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将全省90%的国土面积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也牺牲了很多地区发展的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将自然资源实物量向资产货币化转化,从生态价值推出生态潜力,并围绕这一巨大的自然资源资产谋篇布局,一幅绿色发展的图景徐徐展开。
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青海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以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基础,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区资源,让青海成为愿景无限的“国家大公园”,从而提升青海的显示度,并为青海的绿色农牧产品提供背书。
目前,青海的有机枸杞占全国出口份额的90%;青海的三文鱼产量占全国的70%……
用生态价值产出经济价值,青海将高质量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全省动能转换,实现产业扶贫、服务业发展。2018年,青海旅游的关注度已位列西北之首。
2020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这个特殊年份,青海又迎来了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自今年3月中旬起,随着疫情逐步好转,复工复产逐步推进,青海省开始恢复省内旅游。4月25日,“青海人游青海”活动正式启动,掀起我省旅游旺季的大幕,70条省内精品旅游线路,57家景区推出系列优惠措施,按照“控流量、防聚集、重防护”的要求,青海各大旅游景区有序开放。
6月25日,青海又启动“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暨端午消费周活动,打造了一场全省联动、全民乐享的文旅体惠民消费活动。活动首周,青海省现场参与人数近40万人次,直接消费近9.2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大美青海·旅游净地”的品牌影响力。
数据显示,“文旅大数据平台”全网搜关键词“大美青海 旅游净地”数据持续增长,月增长速度在25%以上,全国排名靠前。“五一”期间,青海省共接待游客1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分别恢复至上年同期的59.6%和54.8%。端午假期,全省接待旅游人次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70%。均高于全国旅游市场恢复同期值。
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通知,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经当地省(区、市)党委、政府同意后,可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随后,青海根据实际,顺势而为,再次率先按下“重启键”,成为全国开展跨省团队游的前三个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