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空壳村”的美丽蜕变

2018年底,和律村摘掉顶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贫困发生率降到0.13%,“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宜居乡村”顺势崛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空壳村”的美丽蜕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7-21 16: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21日电(记者 石睿鹏 王恺昊)和律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是人多地少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达18.6%。2018年底,和律村摘掉顶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贫困发生率降到0.13%,“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宜居乡村”顺势崛起。

昔日的贫困村 如今“明星村”

在武宣县桐岭镇“瓜果飘香”种养循环产业扶贫示范区,村民正在采摘哈密瓜。

“我们合作社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现在260亩,销售额也从13.5万元提升到135万元(2019年),还吸收了50户贫困户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驻村第一书记李永楷笑着说。

“2017年,我以3万元入股合作社,2018年就获得5800元的分红,加上获得1万元产业补贴金,当年就脱贫。”贫困户、兴农哈密瓜专业合作社股东韦恒焦谈到入股,一脸的幸福。

如今,除了哈密瓜,和律村还有李子、食用菌、百香果、泉水鱼等多种种养产业,还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链。

做强扶贫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从穷变富、从弱变强,和律村的改变,跟驻村第一书记李永楷息息相关。

“我刚来到这个村时,村党组织涣散,村集体经济为零,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2015年10月,李永楷受组织委派,从自治区党校来到和律村。

靠什么致富呢?产业,唯有产业才是致富的法宝,李永楷笃信。

可是,和律村没有特色产业,更没有支柱产业,传统种植的玉米、木薯收益低。通过反复调研、考察,李永楷决定,在村民种植哈密瓜的基础上,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需要资金的加持,钱又在哪呢?

李永楷学政策、钻研政策,汇报、申请,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短短几年时间,他竟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3000万元。

2016年5月,村集体牵头注册成立兴农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李永楷将争取到的扶贫资金转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股金,其中以166万元入股哈密瓜合作社,占股72.46%,创新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不仅如此,李永楷还利用这些扶贫资金入股其他合作社,成立武宣县第一书记农产品直营店。2019年,和律村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引进返乡人才 破解乡村振兴难

谈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硬的骨头、最大的困难,李永楷认为是人才问题。

“农村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缺乏人才成长机制和环境,没有人才,就无法管理好村集体经济,无法让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个问题一度让李永楷头疼。

经过“三顾茅庐”,李永楷把村里有很好的管理能力或技术的致富领头人引到村里的合作社。

人才,为巩固发展扶贫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8,李永楷创建“瓜果飘香”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依托哈密瓜种植基地,和律村还注册成立多个合作社和农业开发公司,形成了“种植→养殖→有机肥(沼液)→种植”的“种养+”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如今,和律村已建成“千亩哈密瓜扶贫产业园”“千亩返乡人才创业扶贫产业园”“万头生猪扶贫产业园”。扶贫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村里的产品远销区内外,有效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石睿鹏 王恺昊)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