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守你到老 “守庙人”40年守护长沙唯一文庙

40年,不过是长沙文昌阁600余年长河中的一段湾流,却倾注了胡国斌对长沙现存唯一文庙半辈子的牵挂守望。”  文昌阁社区党委书记陈利霞说,社区通过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的方式,打造文昌阁社区文物综合安防体系,在天网盲区增设摄像头28个,打造24小时监控平台。

传承文脉守你到老 “守庙人”40年守护长沙唯一文庙

来源: 长沙晚报
2020-06-30 15: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卓 通讯员 李奕)40年,不过是长沙文昌阁600余年长河中的一段湾流,却倾注了胡国斌对长沙现存唯一文庙半辈子的牵挂守望。今日,开福区湘雅路街道文昌阁社区联合开福区文管所推出文物守护志愿认领行动,为胡国斌等4位数十年来志愿守护文物古建的看管人颁发“文物守护人”身份认证,同时请他们面对街坊讲述守护家门口文物的故事,唤起更多居民一同“传承文脉,守你到老”。

文昌阁花厅一堵残墙内的古碑,烛照出长沙城文脉渊源的芳华;李炳初公馆五开间三进深的幽深院落,是民国长沙老公馆的鲜活标本;十间头老街巷的民居宅院让你散步穿越百年......文昌阁社区0.15平方公里范围,集聚了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除了政府和法律的保护,街坊的自觉守望呵护,让这些文物得以传承延续。

“当年我还是细伢子的时候,我爸就说我们一家是‘守庙人’。”1956年出生的胡国斌住文昌阁街89号,也就是现今长沙城区仅存的文昌庙花厅一角。父辈为躲难辗转到了这里,之后便一直定居在文昌庙花厅,一家人对文昌庙产生了独特的感情,他们时常以“守庙人”自称,在动乱岁月里,父亲一直保护花厅主体建筑不许任何人破坏,哪怕房子再老旧漏透风雨,也绝不随意拆改搭建。上世纪80年代,胡国斌接过父亲传下的“守护棒”,40多年来对老屋逢漏补漏,瓦塌即换,使得文庙花厅精美雕花一直保存完好。

两年前,他意外发现家里南面墙壁里镶着一块137年前刊立的文昌阁古碑,立即向文物部门报告并精心从残破水泥墙面清理出完整古碑,予以保护。发现古碑后,他家也成了免费的博物馆——寻根“老长沙”的文史爱好者们隔三差五上门,他都热情接待,在昏暗的角落点亮蜡烛,从古碑去讲述他所了解的老长沙城北的历史。去年下旬,在他和社区的呼吁下,开福区人居环境局启动了文昌庙的提质改造工程,并于同年底完工。如今修旧如旧的文昌庙侧殿花厅,呼唤更多的人来用心守护。

跨过精美的石库门,游常娥郑重地将文物守护人证书挂在老屋正厅里。老人今年81岁,是公馆原主人李炳初的儿媳,丈夫去世之前曾深切嘱托让其看护好这座铜柱青瓦的老宅子。“虽然房子产权在公家,但我早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40多年来,游娭毑从未放弃过对老宅的呵护。

十间头巷是闹市中的静谧所在,五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加持,使得这条巷子年代感十足。罗喜根夫妇住在十间头巷口,两人自十几岁便在这条街上的原特种灯泡厂工作,原厂房紧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孙常均公馆。两人年轻时上班之余就经常去公馆内参观。50年过去了,工作单位早已改制不在,老公馆的义务巡查守望从未改变。“当时我差一点就因工作被分配搬离这里,房子更新更好,但我们就是舍不得这老宅子。”

文昌阁社区党委书记陈利霞说,社区通过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的方式,打造文昌阁社区文物综合安防体系,在天网盲区增设摄像头28个,打造24小时监控平台。同时,党员居民自发组成的文物保护志愿队,每天分3轮对文物点进行巡查。现在罗喜根是十间头巷片区的资深文保组长,日常巡查从不间断,有异常及时上报社区。用她的话说就是住在历史里,活在风景中,要守着文物一起变老。

(李卓)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