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生死考验,转型新外贸不能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6-22 12: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我去了几趟义乌小商品城,和各种档口老板聊了聊,还走访了多家深圳工厂。我感受到大家都在努力活下去,但同时也感受到,相比只做线下的“老外贸”,兼顾线上生意的“新外贸”过得更好。海关数据更具说服力。今年一季度,我国通过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进出口额增长34.7%,而同期外贸进出口整体下降6.4%。

可以看到,外贸的需求在线上,外贸企业的出路就在线上。

“老外贸”转“新外贸”是必然

“老外贸”转“新外贸”是大势所趋,疫情“黑天鹅”固然是直接因素,但进一步拉长时间轴,才能看到这一趋势的必然性。疫情前,全球经贸整体就已经开始放缓,贸易摩擦不断;即使未来疫情过去,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拉锯战也仍将继续,很难指望趋于割裂的全球贸易体系能重归过往格局。

抛开外界因素,传统外贸行业自身高本低效的弊病由来已久。过去,老外贸们每年逛展会,这种来源单一的外贸生意已经式微,今年因疫情让物流、支付、汇兑、退税等服务支离破碎,更是一下子断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活路。

这一情形下,我看到新外贸的崛起。今年,第127届广交会移到线上举办,强调数字化转型。同时,国家为稳外贸增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列“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海关监管模式,说明政策也开始向着新外贸发力。 此外,6月21日,因疫情推迟了两个月的2020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暨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义乌开幕,主题为“数字贸易新时代 电子商务新未来”。可见,经历疫情洗礼,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逆势暴发。

数字技术创造外贸新增量

对国家和一些外贸企业来说,数字化新外贸在眼下不是唯一、但一定是最佳出路。新外贸之所以称为“新”模式,是因为其核心驱动力数字技术,能够创造出规模化的新增量。

首先,数字技术让跨境贸易的空间无限放大。理论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任意两点之间都有可能做买卖,但传统外贸依赖人际接触或介绍,只能触及有限的市场,新外贸则不必担心空间限制。国内电商平台能够基于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精准匹配全球供需,帮助外贸企业打开全球市场。同时,平台上不断创新运营场景和数据工具,反向指引商家不断调整和改进生产,精准对接双方需求,提高运营效率。现在,数据运营已经成为新外贸人的必备技能。

其次,数字技术还为买卖双方沉淀出独一无二的信用记录,使之成为新外贸的商业基础。如今,即使没见过面、没实地看场,双方也能放心做成生意。此外,电商平台还研发并集中投用了多种高科技产品,例如3D看厂,视频会议同传等等,最大程度逼近真实情景,消除一切沟通障碍,增进彼此信任。

最后,数字技术极大降低了跨境贸易的门槛,让“做外贸和做内贸一样简单”。任何一个外贸订单,需要卖家、买家、平台、国内外监管机构等不同角色,通关、物流、财税、支付等诸多环节。而电商平台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打造的一站式跨境供应链,将端与端之间的所有要素,连成高效衔接的系统。商家谈成生意后,剩下的事都可以交给平台完成。

表面看,这样的跨境供应链同样依赖于线下的传统外贸服务商,其实两者大不相同。数字化新外贸缩减了中间环节,双方都能谈成公允价,效率也大大提高。可以说,数字化的交易方式重构了商业秩序。

总之,在我看来,如不尽快拥抱新外贸,90%的传统外贸将被淘汰。正如电灯早已无需“电”字来修饰,数字化新外贸也正在逐步成为外贸新常态。(文章作者为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