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漫谈① | 回归“一国两制”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香港“一国两制”遭遇种种冲突和挑战,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发生扭曲,偏离了它的初心。因此,寻根溯源,回归初心,对于今日之香港很有必要。

“一国两制”漫谈① | 回归“一国两制”的初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10 1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香港“一国两制”遭遇种种冲突和挑战,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发生扭曲,偏离了它的初心。因此,寻根溯源,回归初心,对于今日之香港很有必要。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50年。解放军吹响“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挥师南下,风卷残云,却在深圳河畔勒住战马。以战争的方式赶走英国殖民统治者,复疆雪耻,没有人怀疑解放军的战斗力。但中共中央定下了“长期打算”的方针,香港问题暂时搁置。历史证明,这个方针是英明的。后来在新中国被西方长期封锁的年代,香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通道。再后来在内地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香港又成为助力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

事实上,中国政府解决港澳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志从未动摇。需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统一,而是以什么方式统一,哪种方式代价最小、能让更多的人接受。邓小平讲得很清楚,“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什么才是“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呢?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从而为中国也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可行的方案。这是中国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大胆探索,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却首先在香港落地,这是历史的机缘选择。回归20多年来,“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香港整体上保持了繁荣稳定,证明“一国两制”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1997年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已死”,十多年后不得不承认“我们错了”。

作为一种新模式,“一国两制”在实践中遇到冲突和挑战在所难免。习近平主席说:“一个不知道自己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回溯历史有助于解释和解决今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选择“一国两制”而不是“一国一制”?为什么是“行政主导”而不是“三权分立”?为什么说中央对香港有全面管治权?香港回归后什么都没变吗?2047后还有“一国两制”吗?等等。

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澄清似是而非的误解和混淆视听的曲解,就知道该坚持和完善什么,该纠正和摒弃什么,“一国两制”之路就会行稳致远,越走越宽。

大道至简。让我们一起步入系列漫谈,梳理“一国两制”的脉络,重温“一国两制”的初心。

原文刊登于4月6日《中国日报香港版》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萧平)

(萧平)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