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加强洞庭湖保护 破解总磷超标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加强洞庭湖保护 破解总磷超标问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26 15: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

中国日报5月23日长沙讯(记者 冯志伟) “近年来,通过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洞庭湖湖体水质持续好转。”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潘碧灵向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但潘碧灵也提出,近年来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幅度明显趋缓,总磷超标问题已成为影响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突出短板。

洞庭湖跨湖南、湖北两省,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湖泊容积167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湖关系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年的实地调研,潘碧灵发现,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种植面积大,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高,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猪、水产养殖基地,污染整治相对滞后。

作为全国四大芦苇产区之一,近年来洞庭湖因产业结构调整,造纸产能全面退出后,短期内芦苇资源消纳未能有效解决,芦苇腐解释放的氮、磷等元素极易影响水生态环境,芦苇资源化利用技术亟待破解。

同时潘碧灵发现,洞庭湖作为典型过水性湖泊,输入性磷来源广泛,除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外,还涉及长江上游各省市和湖北省部分县市。但目前区域统筹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的宏观决策与监管、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部门间协调联动、长江流域上下游同治的力度还有待加强,整治标准、工作力度、时限要求也有待统一。

因此,潘碧灵建议除扎实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提升总磷监测治理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要在科学调整保护地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国家层面尽快批复设立洞庭湖国家公园,在洞庭湖区率先建立湿地补偿机制。

“国家层面已确定建湿地补偿机制,但具体要怎么建?”潘碧灵认为,在洞庭湖区率先建立湿地补偿机制有其特殊意义。“率先在洞庭湖建湿地补偿机制,既是对洞庭湖湿地为维护中国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一种奖励和补偿,也将对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各扫自家门前雪” ,因此潘碧灵还建议,推动洞庭湖周边省份出台排放标准和管控规范,强化畜禽粪污、水产养殖尾水污染治理;协调组织长江流域上下游各省市共同采取措施深入推进总磷削减攻坚战,严控含磷洗涤用品;建立定期省际调度会商机制,指导各省从法律、政策、标准、技术等方面开展交流对接,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