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90后”代表杨昌芹:让贵州的竹编技艺走出大山

【解说】近日,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古镇的竹编基地里,全国人大代表、“9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芹正带领着工人们加紧编制竹工艺茶具。【解说】2018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杨昌芹,手里捧着用竹子装扮的水杯走上代表通道,让大家认识了来自贵州大山里精湛的竹编技艺。

【两会声音】“90后”代表杨昌芹:让贵州的竹编技艺走出大山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0-05-14 08: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解说】近日,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古镇的竹编基地里,全国人大代表、“9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芹正带领着工人们加紧编制竹工艺茶具。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春节期间客人所定制的竹工艺品,如今,正在逐步恢复制作与发货。

【解说】疫情期间,为了能够方便更多学员学习竹编技术,杨昌芹积极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制作了网上教学视频,对学员进行指导,并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对学员进行一对一辅导,即便是在家里,学员也能够继续完成学习。这一次的实践,让杨昌芹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同期】全国人大代表、“90后”非遗传承人 杨昌芹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线下的,还应该是线上的。疫情期间,我们把培训从线下搬到了线上,通过我们的竹编培训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赤水的竹编工艺,还购买了竹编工艺材料包,亲自编织我们的竹编产品。下一步,我准备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非遗、喜欢我们的非遗,真正让非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解说】17岁学习竹编技艺,22岁创立公司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就业,24岁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6岁获“中国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7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用自己的巧手带领着家乡民众将‘指尖技艺’转换成‘指尖经济’。

【解说】2018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杨昌芹,手里捧着用竹子装扮的水杯走上代表通道,让大家认识了来自贵州大山里精湛的竹编技艺。从北京回来以后,村里的村民主动找到杨昌芹学习竹编技艺。只要愿意学,杨昌芹便愿意教,不仅免学费,还给留下来愿意学的村民在前三个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同期】贵州赤水市大同镇同富小区居民 黄永琼

(我们在这里是)免费学,工资大概有三四千(一个月),以前在家里做点农活带带小孩 ,做竹编要轻松很多,还能赚很多钱,在家里做只能(够)吃。

【解说】赤水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赤水竹编历史悠久,竹编工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从事竹编生产的手艺人超过1000人,已带动上千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不少村民也走上了脱贫道路。提及如何能够巩固脱贫成效,保证脱贫村民不返贫?杨昌芹建言,通过发展非遗产业来补充农村产业,带动民众致富。

【同期】全国人大代表、“90后”非遗传承人 杨昌芹

要保证群众不返贫,巩固脱贫的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在这当中,我们的非遗大有可为。农村是非遗根植的重要土壤,非遗是各个地方的特色。通过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形成特色产业,对农村的产业进行有效地补充,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我希望,国家的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非遗的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人、财、物力上给予更多地支持,发挥非遗在助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袁超 陈俣 贵州报道)

责任编辑:【刘湃】

(袁超 陈俣)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