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从教32年,宋长城的山村坚守

小学从教32年,宋长城的山村坚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05 16: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4日6版版面截图

清晨7时,位于贵州省思南县瓮溪镇的宋长城离家出门,只身走到杉树坡组和富家寨村召唤他的九个孩子。上学的日子他几乎都会特别绕路把分散在杉树坡村杉树坡组、土朝湾组及富家寨村青杠园组的学生一起带到杉树坡村小学。孩子们都才3到5岁的年纪,他觉得需要有人陪护他们去上学。

背上最小的焦少婷,宋长城领着其他八个孩子翻越迷雾中蜿蜒的山路到达学校。上完课,他又在日落西山之前把他们安全送回家。

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留下他们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他的长期陪护,所以幼小的孩子们也都喊他做宋爷爷。

宋长城已陪伴山里的孩子们来返学校32个年头,走过崎岖的泥巴路,踏上平坦的水泥路。他伴着百余名学生从杉树坡村小学毕业,又不断迎来一群群崭新的面孔。2016年以前,这座乡村小学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三名老师。之后,宋长城向当地教育局游说,政府便把这老旧的学校改造成一所只有一名老师的留守儿童幼儿园。

同时,2016年贵州开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给孩子免费配送“营养午餐”。在此之前,宋长城和妻子总是帮孩子们把饭菜用大铁锅加热,他们的“午饭”大都是土豆和红薯,营养根本不够。宋长城妻子总说,要吃营养充足的食物,孩子们才能长得更高更强壮,长得更好看。

宋老师感叹,多亏了他妻子的支持和帮助,她经常到县城工作结束后回到乡里,帮他照看孩子,否则他也不懂该如何照顾这些幼小的孩子。

宋长城也是机缘巧合踏上了山区教育这条路。1979年,他高考落榜后便做了6年的木匠。八十年代,乡村老师的工资都是村民给,不是政府发放。村里两名老师因为工资低相继离开,作为村里唯一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大家都劝他去做老师。怀着“清贫一个人总比愚昧一代人、贫穷一个山村强”的心态,他毅然走上了山村小学的讲台。跟随学校的一位老先生一起教山里的孩子读书认字。

为了不让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一直以来,宋长城自掏腰包为贫困的学生垫付学费,避免他们辍学,村民的学费压力大大减轻。每当城里老师上完课享受寒暑假去探亲访友时,他却跋山涉水探访贫困的家庭,挨家挨户说服村民送子女上学。32年里,在他的努力下,杉树坡村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

考虑到木匠的收入在八十、九十年代远比比一个农民资薪的乡村老师老师收入高,宋长城也曾萌生过去城市寻找高薪工作的想法。 “我想在城市找份工作。但转念想,如果我一离开,村民们会找不到新的老师来填补空缺,尤其是许多老师刚来不久就离开了。”

艰苦的日子,宋长城坚持了10年。做了10年代课老师的他在1997年教育体制改革后被纳入了政府编制,成了正式老师。生活和教学条件也逐步改善。在政府重建学校之前,他一直利用自己的积蓄和所学的木工技艺来维持老旧的村校。

经过他启蒙教育的共64名学生,包括他的女儿在内,都挤进了大学,其中22名学生就读于重点大学,还有一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山区教育的最大困难就是教师的缺失。”思南县教育局安监站站长黄朝宣说。“但是,宋老师的坚守给了大山的村民们种下了希望,也延续了大山的文明。”

宋长城说:“一个人,无论他多贫穷,如果能终结一代人的文盲和无知,帮助减轻整个村庄的知识贫困,我选择做那样一个人。”

宋长城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父亲,一位爷爷,一名厨师,一名快递员和一名木匠,他身兼多职,为山区教育奉献青春和热血。村民们说,他是村里农民工父母的希望,因为他们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他照看,尤其是在学习教育方面。许多父母为了谋求更好的生计和发展,走出大山到城市打拼。而宋老师却仍然坚守乡村,铺垫他们坚强的后盾。

原文见中国日报5月4日国内版6版、香港版7版二条配图新闻

英文连接:

https://epaper.chinadaily.com.cn/a/202005/04/WS5eaf5c7ca3102640f4a62e86.html

(记者:李洋 杨军 编译:王瑾)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