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看到武汉解封,我们纽约人有了希望

抗“疫”之战有一线曙光,虽然现在可能很难看到,但中国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乐观起来。

美国哈佛大学学生:看到武汉解封,我们纽约人有了希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4-18 10: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家好,这是来自纽约州的问候!我的名字是麦克斯·霍恩,中文名是洪明伟, 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和经历,我所在的纽约州是美国疫情爆发的中心。虽然一线医务人员的努力有了一定成效,但离纽约的疫情结束还遥遥无期。看到武汉解封,日常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的节奏,我们纽约人有了希望。抗“疫”之战有一线曙光,虽然现在可能很难看到,但中国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乐观起来。

再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哈佛大学大一新生,学习东亚语言和文明。中学时代开始学汉语以来,我曾多次到中国旅行,与中国有了密切联结,对现代中国的种种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对我来说,学习一门新语言,就是学习加深同理共情。我感到与中国的交流正让我有这样的收获。

当武汉刚刚遭受疫情重创时,我感觉离我很遥远。但随病毒的快速传播,我觉得我有责任,为这座对我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做些什么。我拍摄了一些“加油武汉,加油中国”的视频,以此来声援前线抗击病毒的人们。作为美国人,我们对多边主义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我们还有与日俱增的责任,向世界展示我们拥护多边主义的坚定态度。这是美国最大的优点。我们有同情心。拍摄简短轻松的视频,虽然远比不上专业医务人员的工作,但是我想表明,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之际,无数美国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联结,通过民间交流和着眼全球主义。我们这些普通话学习者、大学生、游客还有更多人,都希望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孤立主义至上的国家。

通过这些视频,我希望给大家展示一些哈佛真实的情况,以及众多美国学界人士对中国持之以恒的浓厚兴趣。哈佛中美关系协会,我也是其中一员。协会也开始制作“加油武汉”的视频 并思考如何继续开展工作,在疫情传播的大背景之下。

疾病不分国界。1月下旬,当师生重聚哈佛校园开启第二学期时,病毒还是遥不可及。虽然我们略有耳闻中国的严峻局势,但并没有预想到疫情在美国广泛传播的可能。那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之后一切都变了。3月初,哈佛大学开始禁止国际旅行,限制国内旅行。3月10日,哈佛的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所有课程转移至线上,学生们只有5天时间,清空宿舍离开校园。一种不真实的氛围笼罩着校园。我们都尽可能多地和朋友在一起。面临漫长的隔离期,这几天是真正的患难与共。仅三天后,哈佛首现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学生。3月24日,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考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幸运的是,他后来和妻子一起康复了。哈佛大学还强调在这段时期,要给予学生,包括华裔学生,以最大的尊重。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写于离开哈佛,线上开课之际:在我看来,哈佛大学的管理人员报以最高的关爱、勤勉和同情之心,做出对团体最有益的决策,依据是专家的预测和最实时有效的信息。我很感激我的教授、同学和管理人员,他们的不懈努力让线上授课这一转变顺畅无虞。我们虽然无法身处校园,但我们有彼此。品德崇高且聪慧过人的哈佛人 一直是这个团体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即便没有实体校园也不会动摇。根据我的观察,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持续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而是如何鼓励师生联结彼此,让教育更有意义。我相信哈佛大学能应对挑战,我也期待这学期能继续建立与教授间有意义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我感谢奋战前线的人们,他们使我们能够平安在家,不受阻碍地学习。我真诚地希望哈佛大学的所有成员,包括我们的校长巴考,受感染后都能如他一样早日康复。

不仅仅是哈佛的管理人员需要应对“疫”情下的新状况。哈佛中国论坛,我是其中一员,致力促进中美两国在哈佛的建设性对话。尽管2020年的线下会议被取消,但论坛希望通过促进线上对话,在这前所未有的时刻,加强中美关系。我们正探索创新的形式,汇集专家研究疫情对医疗、财政和社会的影响。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创新且突破传统的渠道对于促进亟需的跨文化交流有愈加重要的意义。我们虽然远离彼此,但精神上团结一致。

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哈佛校友也开通了一个在线平台,我从新闻得知,朋友和同学可以于此捐款为纽约市奋战前线的医务人员提供餐食。同学的父亲在纽约市拥有多家餐馆,他们用善款为医务人员做饭,每天为全市医院送餐。如果物流可行,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在长岛实施它,预计很快我将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在“加油武汉”的视频里,我说“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了。这是我最简单、最真诚、最重要对疫情情况的想法。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讲一个小故事。2016年夏天 我参加龙行天下组织的一次旅行,去到四川、青海和西藏自治区内的藏区。作为旅行的一部分,我们寄宿在藏族牧民家中,住帐篷、放牧牦牛、喝酥油茶。帐篷里只有一张床垫,寄宿家庭非常慷慨地让给我。看到我不习惯坐在地上吃饭,他们驱车数小时到附近的村镇,为我买来了小桌和凳子。当我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行驶在辽阔的草原中间,目之所及是东边远处的帐篷和西边远处的藏庙,寄宿家庭爸爸转过身来对我说:“我们嘛,一家人”,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全球大家庭的一员”。维系这个大家庭体现在诸多方面,国家之间密切沟通,合作与协调的需求比以往更加重要。持续公开无障碍地发布全球疫情信息至关重要,这也是让公众知情的关键。

我的城市病了,但我对它的爱不变。我的第二个家曾经病了,但我对它的爱犹存。通过高中时期参加的苏州交流项目,我和寄宿家庭姐姐建立了深厚情谊,时至今日仍保持密切联络。 过去几周的隔离,让姐姐愈发坚强,她在如今的艰难时刻大力支持我,当然她也是我练习中文的好搭档!在我即将完成这篇演讲时,我收到她发来的微信。“我现在是大厨了!下次你来苏州,我给你做好吃的。”这正是我现在想要的:平安、健康、和回归正常生活。

在“我的中国相册”故事分享活动中,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建议我去西藏林芝看春暖花开。祝福你们大家,祝福春临林芝,祝福生机与爱绽放人间各处。疫情严峻,但中国正在摆脱这场危机,不久我们也将摆脱这场危机。

中国加油!美国加油!世界加油!当我们站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团结一心的时候,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打倒我们。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充满爱的一颗心,我们一定打赢这场战役。疫情结束了,中国见,谢谢。

关于作者:麦克斯·霍恩,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专注东亚语言和文明研究,热爱中文和中国文化。从12岁起开始学习中文,曾获第十三届美国中学生”汉语桥”中文演讲比赛冠军,第十一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全球第二名。

为宣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进各国青年交流,讲好国际社会携手抗疫故事,中国日报社于4月16日晚以“云直播”形式主办了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世界•未来”的“新时代大讲堂”。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的六位青少年发表英语演讲,向全球观众讲述他们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思考和体会。洪明伟是演讲嘉宾之一。

(洪明伟)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