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一家人其乐融融。
给养殖的兔子喂食,是李永志每天必做的“功课”。本报记者 刘法营 摄
过了小寒后的这段日子,惯常缺雨少雪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辽阔土地,因了飞雪一茬茬“光顾”,从远处的山峦,到人们身边的城市、乡村,都在银装素裹的滋润中,等候春天的临近。笔触和镜头在这个最为寒冷的时节,伴随着前行的脚步和情感的热度,伸向山野、伸向庄户人在细细碎碎中汇聚的家常。
现场——
幸福来得这样实在
从头天夜里持续到1月10日的清晨,纷纷扬扬的飞雪将远处的乡村勾勒得只能看出大致的轮廓。驱车出德令哈市前往柯鲁柯镇的莲湖村,寻访村里的“脱贫光荣户”李永志。其间20余公里的路程,因为厚厚的积雪盖住了路面,车几乎是在“挪腾”着前行,到达莲湖村时已是半上午的光景。
一排排规划整齐的农家院落,在飞雪中露出宁静与暖意。村委会主任李有林领着我们往李永志的家里走。“永志就是个勤快人,你看这雪还下着,他就把家门口的路扫出来了。”李有林说话间领着我们来到了李永志家。
李永志忙不迭地从看上去新建不久的正房里走出来,腿脚明显看出来行走不太利便。身板看上去壮实,黑里透红的面庞透着朴实敦厚,握住他伸出的手,也明显感到这双手让曾经的艰辛磨得有些粗糙。
挑起棉帘,穿过透明的阳光棚进到室内,连体四间80多平方米的住房,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俱全,就连家具摆设和电器也有几分“阔绰”感,让人感到这似乎与一个曾经的“精准扶贫户”有点对不上茬口,而摆在客厅液晶电视旁显眼处的“脱贫光荣户”的精致牌匾,又让人确信这个家庭已经度过难熬的日子。
看出疑惑,今年40岁的李永志说:“自己因在十几岁时双腿落下残疾,弟弟又患有类风湿疾病,60多岁的母亲还在忙里忙外,8岁的侄女正在上小学。凭着这样一个‘家底’,以前不敢想过眼下的日子。”
按他家的条件,2016年被定为“精准扶贫户”,照李永志的话说,“自家没掏一分钱,就住进了政府盖起的现房里,家里的电器等家什也是对口帮扶部门买给的现成的。唯一花的有限的几个钱就是搭起了房首的阳光棚。”
李永志放了寒假的小侄女,几乎是打着光脚在地板上蹦跳着,我们怕孩子着凉。李永志说:“怕没有,地板下通着地暖哩!要是以前摊上这样的大雪天,一家老小就整天蜷在被窝里了。”这当口,李永志的老母亲端上了滚烫的熬茶,屋外还在落雪,屋内的融融暖意,却让李永志难忘曾经的漫长“冬季”,也难忘身后脱贫的脚印。
回放——
更感脱贫的力量
“90年代初,父母领着我们弟兄俩,当时从海东互助县的老家搬到莲湖村时,我只有10来岁,地是租种农场的,年成好些亩产能打个250多公斤粮食,家里有父亲撑着,日子倒也顺当。13岁那年我因得上重病,腿脚落下的病把家拖垮了,虽说政府也给了不少周济,仅看病就要东挪西借,救急却救不了穷。这时又赶上42岁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因给父亲看病,家里养的30多只羊也全部卖光,无奈之下,我弟兄俩先后辍学,腿残了就帮母亲干些零碎活。其后弟弟又得了风湿病,这个月治病就得早早思谋下个月的药钱,十几年的日子让病和穷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经历了种种磨难的李永志,在不惑之年再想起这些时,话语平静,同时也对政府和乡亲们在他困难时给予的种种帮助念念不忘。
当时,家里的窘境啥时候能转个头,他心里天天盼着却没了底。
2016年的早春,李永志盼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家里能“转个头”的日子来了。这一年,李永志家被评定为村里的重点“精准扶贫户”,此前因为腿有残疾找不到合适活干的李永志,被安置到柯鲁柯镇打扫街道卫生的公益岗位上,每月有2800元的工资;弟弟也被照顾到德令哈市生态管护站当了管护员,月工资也有2800元,哥俩加起来5600元的稳定收入,让这个困难家庭搬进新家实现“安居”后,也因力所能及实现了“乐业”。
“以前时常看到母亲长吁短叹,私下里流泪,这几年因晚年没了愁事,脸上也有了笑模样。60多岁的人就连脚底下都变得轻快了。”李永志望着在厨房里忙乎的母亲说。的确,精准扶贫以千钧之力拨开了这家人头顶的“愁云”。
说话的间隙,李永志蹒跚着脚步,到客厅门后挂在墙上的一格格的布袋里掏出了一家人的低保证、医保卡一一摊到茶几上。
“把医保卡压到医院就能看病,电价补贴、物价补贴、取暖补贴、一次性生活补贴等等,年年都看着往上窜着提高,这都让全家人尝到了日子的甜头。家里人能想到的政府给办妥了,好些自家没有想到的,政府也想到办到了,心细得真像所说的‘绣花’一样。”李永志把各种卡证放回那个“万宝囊”时,布袋上方印的一行红字很显眼——“脱贫光荣,感恩时代”。
日子好了,过得舒心了,李永志想得最多就是不能靠在政府身上,自己也要千方百计尽快脱贫,拼着劲让自己残疾的双腿跟上时代的脚步。2018年的夏天,李永志一纸报告递了上去,满篇汇成一句话——“我要脱贫”。
同期声——
与这个时代共鸣
“永志是个好强的人,以往的贫穷没把他磨倒,眼前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倒是让他争巴着往前奔的心气儿越来越强了。”村委会主任李有林作为同村的乡亲,话语间对李永志充满了赞许。
“上面在精准扶贫时,让家里住进了新房,还照顾着分下了打扫街道的活,自己不能因为残疾下不去力气。除了像今儿这样的雨雪天,每天都是七点半骑上电动车出家门,到镇上3公里的路程,十几分钟就到了,打扫完分下的几百米的街道,回来就能忙乎家里的活。”李永志轻描淡写的口气,对忙碌似乎已习惯了。
“永志是个闲不住的人,前几年联户帮扶单位考虑让他搞养殖,特意给他家送了两头母猪,又帮着在4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一角建了棚圈,这下永志可有事干了,遇到母猪产仔时,他都是连天加夜守着,苦没白吃,几年攒下了几万元钱,顺带又养了几十只兔子,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他又承包下了200亩耕地,除去肥料、地租和机械费用,一年少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不过这些收入都是下苦挣来的。”李有林对李永志家的收入一笔笔都能算得清楚,更为李永志家从“扶着走”到“自己走”感到欣慰。
期间有人插话:“你包下那么多地,不怕赔本吗?”
“种地总是赔不了,大不了就是赔了力气。只要舍得下苦,上面给下了那么好的条件,许多事只要肯干都能干成。”李永志把吃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本钱”。
“养猪繁殖得快,院里圈不下了,加上美丽乡村建设,永志就带着村里的几户乡亲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并入股集资在几公里外的德令哈市生态养殖小区建起了占地两公顷的养猪厂,已经建了3个棚圈,还为下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从李有林的言谈中感到,脱贫后的李永志在村里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已产生带动作用。
“眼前生猪的行市好,加上前几年养猪攒下了经验,开春后就准备让猪入栏了……”李永志显得心里有底。
走出李永志家已经晌午,雪还在飘。李永志扯着我的手说:“尝尝我家杀下的年猪吧!”告别了挽留,顶雪的返程中在想,李永志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这个人人都会“梦想成真”的新时代,乡村里众多的李永志们,“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