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全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场在迁移,如何让新闻评论的“眼睛”更亮?
2020年1月3日下午,来自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浙江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日报社、浙江省广电集团、浙江大学新闻系、杭州日报社等近20家媒体的评论“当家人”以及专家学者,就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如何把握时机和尺度,如何应用新媒体手段发挥新闻评论引导正能量的系列问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讨论,被称为首届新媒体评论高峰论坛,这场论坛由阿里巴巴集团独家协办。
图:浙江省首届新媒体评论高峰论坛
新时代:坚守立场,坚守初心
近年来,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互动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发展异常迅猛,这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络视频用户达7.59亿。
新时代正在生成新的社会语境、传播格局和精神需求。随着文字数字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传播结构正在发生巨变。
浙江大学新闻系教授沈爱国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分析称,当舆论场众声喧哗,大量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逐渐淹没传统媒体的声音。舆论引导必须要追求高度、速度、广度、深度、力度、温度,只有将“六度”结合通过新闻专业的视角思考,这样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
人民日报客户端副主编曹磊和钱江晚报评论员魏英杰等都同时强调新时代传统媒体评论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变,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和传播工具的改变,要更加强调新闻评论的引领地位,同时还要用新的语境传播正能量。
有人说:“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哭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唯有坚持职业操守与价值观,媒体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作用。
新媒体:拥抱时代,把握热度
这是一个信息超载与过剩的时代,相比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拥有更高的媒介素养,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甚至变得日益挑剔。同时,新媒体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声提供了新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为媒体评论开辟了新阵地。
人民日报客户端曹磊认为,中国的新媒体评论缺乏爆款,新媒体评论在栏目上出现了突进的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也在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近几年新华社推出的“新视评”,央视的“主播评”,光明网的“光明评”等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曹磊表示,微博、微信、抖音、知乎、B站等新媒体平台正在逐步被传统媒体重视,传统媒体更应该突破壁垒,进一步利用现有渠道,实现自己传播上的优势。传统媒体如何用新的载体,在新平台上寻找受众,用新的话语形式寻找新读者,这才是亟需解决的。
浙江广电集团刘艳琼提出,在新媒体时代,定位迎合新媒体的受众是发展趋势,但当正面宣传遇见新媒体时要怎么做?而且如何做到让受众喜欢更是难上加难。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个人说,没有人听”的局面。新媒体的平台对传统媒体是一种挑战,传统媒体要及时转型掌控传播的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浙江大学新闻系教授沈爱国表示,无论媒体的形式怎么变,新闻采写编评的基本规律没有变。如今舆论热点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需要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抢时间,负面事件出来以后,都应该主动出击,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舆论时要主动出击,先声夺人,主流媒体的发声更应该抢时效、抢时机,同时要防止出差错。除了时间之外,能否成功和舆论对话,还体现在能否找准争议点,能否让别人听进去自己的观点,也是话语体系的问题。
新格局:从“相加”到“相融”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趋势。
会上,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全媒体是对的,但是每个人不可能是全才,坚持做自己,党媒就是要高屋建瓴,新媒体的从业人员会自然的往下沉,单纯追求流量也不对,不能视流量如洪水猛兽,要引导,要下沉,话语方式要能听得懂,因为我们面对的受众文化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往下沉才能获取更多的用户,进而从心态上去调整,影响部分人。
杭州电视台郑煜表示,新媒体时代,评论员队伍是一个松散组织,可以是报纸、电视、广播、网媒的记者,也可以是微博、微信、B站上的KOL,如何增加黏性,里面有很多细节和人文因素。
中国网浪潮新闻负责人/潮评社创始人张渊表示,每个媒体有每个媒体的品格,主流媒体要把握好评论导向的同时,要运用好各种媒体的传播效能,把我们所需要的受众吸引到我们身边,把我们的声音传达到更广的范围,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和引领的作用。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