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现一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填补历史空白

湖南发现一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填补历史空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1-04 16: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3日,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表示,中心考察组10月在湖南郴州资兴市清江镇代头村调研时,发现了一处我国目前所知村落建筑类型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代序列最清楚且仍活态传承的,因“庐”成“聚”成“衢”的村落建筑遗存。

据史料记载,“庐”指农民为了便于农事而在田野之中临时建造的居所。随着农事需要的增加,“庐”又生“庐”,便形成“聚”,就是村落,而“衢”是指四通八达的道路。“街衢相经”是历史上中国村落的一类型制。“这些有关中国村落起源与发展演变中的生长现象和形成特征,在代头村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代头村是一座因聚族而居形成的黄姓村落,村落现有常住人口256人。村落现存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有单体式、连体式两种类型。连体式民居一般由2-3栋单体式建筑组合而成,左右连栋,前后连衢(道),排列整齐有序,秩序井然。

代头村遗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有60余栋,长度23米至84米不等,分别建于清代、民国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和20世纪80年代三个时期。考察组认为,作为一处农业文化遗产,代头村这种型制与形式的村落建筑,明显不同于一栋一院、一户一式的民居,尚不见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类型中首次发现,也为研究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农耕文明和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成与型制,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范样物证,具有补充民居建筑研究的学术空白的重大价值。

与代头村相邻地带的多个村落,也遗存有型制相同、形式近似的村落建筑。尽管这些周边遗存在保存的完好度和规模面积上远不如代头村,但是却说明这类传统民居建筑在该区域是集中连片的,而并非历史学、文物学上所说的“孤证”“孤例”。

“之所以说代头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因为它能够印证中国传统村落在其起源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历史文献记载,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汉书•食货志》中的‘在野曰庐’;《三国志》中的‘入魏郡界,村落整齐如一’等一系列的有文献记载却不见实物的早期村落的建筑型制与空间形态。它不仅具有重要的证史、正史和补史的文物价值,而且鲜活地证明了包括其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其聚族的血缘性、内在文化的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悠长久远。它是中国传统村落早期形成与发展期的活化石,具有重大的保护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胡彬彬说。(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