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克亮:我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

和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许克亮戴着眼镜,中等身材,皮肤因阳光常年的照射而显得略黑。但是作为中国最复杂的高速铁路的设计师,他又显得与众不同。

许克亮:我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03 18: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2日,《中国日报》推出“70年不变的中国精神”系列报道之“许克亮--我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

中国日报武汉8月3日电(记者赵瑞雪 刘坤)和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许克亮戴着眼镜,中等身材,皮肤因阳光常年的照射而显得略黑。但是作为中国最复杂的高速铁路的设计师,他又显得与众不同。

他坐在总部位于武汉市的办公室里告诉记者,即使在工作中遇到再大的挑战,他也从未想过要放弃。

“在中国建造高速铁路曾是我毕生的梦想。无论多么艰难,我知道我都会用一生去追求,”58岁的许克亮说。

2009年,当武广高铁开通使用,他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一路穿越平原和丘陵的武广线路长达1068.6公里,火车以35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使武汉、广州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行程时间缩短了6个多小时。

而目前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运行的高铁,速度则高达每小时380公里。

武广高铁的成功,离不开十几年前许克亮和他的团队辛勤的工作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许克亮表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访问日本时参观新干线,他们当时的速度让我感到震惊,那时,中国的火车只能以每小时几十公里的速度行驶。”

1982年,许克亮从湖南省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后,在武汉的铁四院担任技术员。随后,他参与了几个铁路项目的调查和设计工作,包括连接北京和上海之间的高速铁路。

2003年,许克亮被任命为武广高铁首席设计师。该项目最初因施工环境困难,地质情况复杂多变而受到了外国同行的多方质疑。

他说:“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我们不得不依靠自己。”

许克亮带领40多个专业团队开展了上千个专题研究,如基地,桥梁,隧道,控制系统,通信和维护系统。

为了测试数据集,他们经常会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地工作。尽管压力重重,但是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

由于地形及速度的原因,超过95%的武广铁路采用了无缝隙无砟轨道。这些团队对其进行了创新优化,这些轨道的轨枕由混凝土浇灌而成,直接铺在混凝土路上,这使得高速列车在运行时更平稳,而维护成本则更低。

许克亮说,武广高铁的建设在很多技术应用上都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比如在一座跨度140米的桥梁铺设无砟轨道,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在武广高铁长沙段的建设中,当初原本设计了一段10公里长的高架桥,但是因为涉及大面积的拆迁,所以放弃了这个计划。他们成功地在浏阳河下设计了一条水底隧道,武广高铁成为了中国第一条走水底隧道的高速铁路。

对许克亮来说,要解决的困难很多很多,而当晚上无法入睡时,他会开车沿着武汉的东湖来寻求灵感。

“我会随意停在东湖的某个地方,然后坐在湖边思考,”许克亮补充道。

当年忘情投入工作留下的后遗症,是他现在经常遭受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

“近几年来,他一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有时需要我们帮助才能走进房间。如果太痛而无法坐下,他会靠在桌子上检查设计纸,” 56岁的郭建湖说。他是许克亮武广铁路项目的同事。

这些努力得到了回报。

“中国的高铁非常棒。火车运行快速、平稳,节省了我很多旅行时间,”每年在中国多次乘坐高铁进行商务旅行的美籍华人Ben Lor说。

在过去的10年里,许克亮持续致力于中国的高铁建设。迄今为止,他参与了20多个高速铁路项目的设计。

“现在的高铁是为通过的山川,沙漠和高原而设计的。如今我们的技术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之一,”许克亮说。

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络,覆盖29000公里,而其建造技术也是最现代化的。

许克亮亲眼见证了这一发展,但他欠他的家人很多。

“在武广高铁工作的那些年里,我每年在建筑工地上至少200多天。”许克亮说,“我的妻子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责任,她非常支持我。”

(赵瑞雪 刘坤)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