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合肥7月24日电(记者 朱立新)一系列重大科研装置吸引来全球顶尖的科研人员,使合肥这个省会城市成为全球科研重镇。
如果有人问外国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是哪些,那么国家外国专家局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答案。
国家外国专家局从去年开始每年发布“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榜单,由成千上万名外国专家参与,历时数月调查得出。在2018年和2019年的榜单中,前三名分别是上海、北京以及安徽省会合肥。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合肥?”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宣传负责人杨凡说。
杨凡承认合肥的国际知名度不及这两个一线大城市,但他却认为合肥进入前三也并非出人意料。“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去年就接待了1600多名来访的外国专家。”
中国还宣布要在上海、北京和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此看来,在榜单上合肥比肩这两个城市也就不是什么巧合。规划文件显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信息技术、新能源、生命科学及环境保护。合肥的科学家们将在量子通信、核聚变、雾霾防治和癌症治疗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合肥目前已经是众多大科学装置的所在,比如稳态强磁场装置和超导托卡马克,而后者对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都至关重要。
去年11月,参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的合肥科学家就宣布实现了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中体电子温度,意为着人类在用核聚变技术制造“人造太阳”解决能源危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去年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的一系列重大装置在合肥开工建设,意为着合肥离它的研发雄心又近了一步。
这些新装置的建设计划在五年内完工,是国家“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关键工程。领衔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说,这些装置将为能源、信息、健康和环境等领域的前沿跨学科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也将成为面向国际核聚变研究开放的新平台。
这些装置将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在核聚变反应堆的关键系统研发创造必需的极限试验条件。许多国外的科学家也因为这些大科学装置而来到合肥开展他们的研究。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的通用原子能公司副总裁托尼•泰勒说,“在合肥建设的这些装置将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全球的核聚变研究开拓新的道路”。
合肥还一直是中国量子信息科技研究的中心,最受国内外关注的是潘建伟和他的团队。
作为中科院院士,潘建伟2001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他的团队。他也领导了2016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发。
潘建伟说他注意到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全社会对于基础科研的关注和支持越来越积极。
到目前为止,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已经有了五家直接运用量子技术实现高速计算、精密测量和远距离安全通信的民营企业。
“因为这样的新技术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未来这些企业将引领产业的发展,”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说。
今年4月,民营企业还捐资1亿元在合肥成立了墨子量子基金会,以促进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
十二位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科学家将分走首笔1200万元的奖金。“墨子量子奖”每年将评选出6位科学家,每人分获100万元。
潘建伟说,“安徽省和合肥市都为科学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让我们在这里做很好的研究”。
(朱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