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推进街区更新 复兴老城重现古都风韵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16 16: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徐小丹 辛闻)作为复兴老城重现北京古都风韵的举措之一,近日,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烟袋斜街有着五百六十年历史的广福观内正式落成,并举办主题为“广汇什刹海,福传北京城”的开幕仪式。

皇城根下四九城,是北京这座3000年古城、800年古都的精华所在。但半个多世纪过去,曾经青砖灰瓦、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却大都沦为了大杂院。不少家庭几代人蜗居其中,改善住房条件成了毕生的梦想。

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正式启动。(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和复兴老城,西城区近年来连续推出几个“大手笔”,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重现老城的悠悠古韵。

2018年,西城区共划分为101个街区,初步形成15套街道城市设计导则、20余套重点地区深化设计方案。目前,18年确定的17片亮相街区正在抓紧推进,稳步推进19年重点街区的深化设计与实施工作。另外,积极建设街区整理展示中心,6家已对外开放,4家即将开放;达智桥胡同和杨梅竹斜街入选北京“最美街巷”。

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表示,老城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街区更新、文物腾退、生态修复要推进,后期的精细化管理也要跟上,像绣花一样,治理好西城区的每一处角落。让栖居其中的市民,来西城游玩的各方来客,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气韵、温度和美意。

西城区着眼落实新总规加强老城保护推进城市治理,积极展开街区诊断分析和城市设计,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更新项目实施,以重要节点突破带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同步建立了街区更新实施项目库、设计库及问题底册库,制订街区设计导则、公共空间管理意见,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制度把关作用,推动街巷胡同精细治理和城市品质提升深入展开。目前,什刹海、大栅栏等重点片区更新效果开始显现。

另一方面,西城区大力推行城市动态精细管理。全区不断细化城市管理的粒度、频度、维度,优化网络设计、力量布防,细化操作流程、行动规范,实现重大活动、重点区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秒级响应、分钟处理”。重塑城市全面感知系统,构建“城市大脑”,建成区级大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和11个街道大数据分中心,建立城市部件应急维护更新机制,城市运行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西城区还着力强调生态环境建设。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每一天每一微克行动扎实开展,今年上半年西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48.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91.7微克/立方米大幅下降。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和河湖长手册管理,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区内河道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打通什刹海环湖步道,做到了水清岸绿、还湖于民。坚持垃圾分类从小区抓起,建成垃圾分类精品小区30个。大力推进“留白增绿”,建成营城建都滨水绿道、西海湿地公园,新建广阳谷等城市森林6处,小微绿地、口袋公园160余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过去的85%提升到96.36%。

 

志愿者向游客讲解什刹海历史文化。(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十三五”期间,西城区启动了历史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工程。“原计划是实施47项,结合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和中轴线申遗,又新增了5个项目,共计52项。现在这52项已经全部启动,有28处文物已经实现腾退。”卢映川在介绍这一串数字时,颇为自豪。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京报馆、康有为故居、绍兴会馆等一批承载着宝贵历史记忆的百年古建,终于迎来了新生。

大规模的文物腾退后,紧接着就是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今年年初,西城区出台了政策文件,对腾退后直管公房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规范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合理利用的决策程序,提出了社会化的利用方向。腾退后的古建,嫁接了新的时代功能,成为“活”的历史传承载体。

卢映川说,我们坚持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精准实施便利生活与服务提升行动,让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不断有更多新感受。

(编辑: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