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刚刚,“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 新华社
2019-07-06 15: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北京时间7月6日下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得到实证,遗产地的价值以及真实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1936年11月,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良渚文化被正式命名。

考古专家在剥剔随葬器物。(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江苏、上海和浙江取得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重大考古新发现,良渚文化在物质生活、聚落形态、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精神信仰、礼仪制度和文明化进程等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

良渚古城勘探工作照。(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随着1986年反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良渚和瓶窑一带,更是独领风骚,反山、瑶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处遗址点,如同一颗颗珍珠陆续浮出地面。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一座消逝了4000多年的史前古城初露端倪。

瑶山11号墓玉器出土情况。(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1986年秋季发掘现场。(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1986年夏季发掘坑位。(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随后,古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不断深入,它的空间格局、功能分区以及各类遗存的内涵日渐清晰。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确认。

良渚古城遗址西城墙。(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2015年,发现和确认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外围水利系统分布图(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2013年12月5日,新发现的栈桥码头考古遗迹发掘现场。(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学物证。特别是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期建成的良渚古城,无论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曾多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鸟瞰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2013年,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世界考古界专家从全球99个候选名单中投票,埃及金字塔聚落得票第四,良渚古城得票第五)。

科林·伦福儒。(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先生认为,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良渚古城遗址将中国新石器时代这一被远远低估的时代正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诉说着来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这不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来源:新华社

记者:廖冰清、黄筱


监制:陈知春

编辑:王朝、陈子夏、周喆、李昂、徐祥达

实习:徐亦鸣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