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故事永难忘

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华江瑶族乡副乡长黄磊介绍,这里曾是千祥村的寺庙,也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的临时休整地,标语就是红军路过时留下的。”  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是人民解放军援建的八一学校,目前有400多名学生,红军故事和长征精神在这里延续传承。

红军的故事永难忘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7-03 10: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红军的故事永难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千家寺红军标语楼。本报记者 邝西曦摄

“红军战士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在广西桂林兴安县华江瑶族乡,105岁的老人支义青坐在堂屋前,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1934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布下严密的第四道封锁线,妄图把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当时湘江宽百余米,没有一座桥。红军部队为加快行军速度,只好架设浮桥。支义青和乡亲们卸下了自家门板,划着平时运米的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到架桥的队伍中。

“开始我们都害怕,但看到红军战士遍体鳞伤依然拼命往前冲,我们被感动了。” 支义青说起来仍很激动,“红军不让老百姓吃亏,每干一天,就给1块光洋。”

说起架浮桥的细节,支义青现场演示起来。“首先将船排成一排固定在江中,然后将木头搭在船上,把木板和门板铺在木头上,浮桥就架好了。”

距支义青家不远处,有一座二层小楼,外墙虽已斑驳,“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字迹仍清晰可见,落款是“红军宣”。

华江瑶族乡副乡长黄磊介绍,这里曾是千祥村的寺庙,也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的临时休整地,标语就是红军路过时留下的。红军走后,桂军下令毁掉这些标语,当地百姓舍不得,就用纸浆和泥灰覆盖在上面。直到1988年冬,一场火灾使得主楼外墙壁部分脱落,标语才重见天日。

“全楼23处红军标语,保存下来很不容易。”时任兴安县博物馆副馆长陈兴华说,“这是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是人民解放军援建的八一学校,目前有400多名学生,红军故事和长征精神在这里延续传承。“《红军过华江》等书籍是学生的必读书,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刘华连和邓炳彪两位老红军家打扫卫生,听他们讲红色故事。”副校长曹高凤说。

“长征精神给了孩子们巨大鼓舞,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华江瑶族乡人大主席、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原校长李萍说。离别之际,六年级学生梁彤吟唱了一首歌:“你的鲜血告诉我,过去的牺牲正是为了今天的时代……”梁彤说,唱起这首歌时,总会想起革命先烈。“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了,但精神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

薛贵峰 刘书文 夏康健 邝西曦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