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6月30日消息(记者乔仁慧 哈尔滨台李韬)29日,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老人和老伴儿颜学庸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哈尔滨市木兰县。2018年9月到今年4月,马旭夫妇向家乡木兰县捐出毕生积蓄1000万,用于家乡的教育和公益事业。马旭表示,他和老伴一直在学习,要继续搞科研攒钱,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29日上午,马旭夫妇回到了马老的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1947年参军后,马老在1976年回过一次木兰县,不想再次回来已经是43年后。在木兰县境内的松花江大桥上,马旭望着日思夜念的松花江热泪盈眶。老人把扶着松花江大桥的桥栏说道:“松花江啊,你离开的女儿回来了!”“我小时候的家就在江边,我喜欢游泳,可是妈不让,怕危险,我总偷着去,一到吃饭的时候,要是找不到我,妈就去江边喊我”,马旭老人说,她永远忘不了妈妈站在江边喊她名字的场景。“妈去世后,我就觉得松花江就是我最亲的母亲。”
马旭,1933年出生,是中国首位女空降兵,14岁就参军的马旭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并多次立功授勋。回国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并以全优的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1961年,解放军空降兵成立,马旭作为军医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正式登机跳伞。此后20多年间,她跳伞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1983年开始,马旭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医务工作经验结合跳伞经验总结出来,献给部队。1984年,50岁的马旭还跳伞两次。
20世纪80年代,马旭离休后,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仍忙着医学科研。几十年间,马旭夫妇二人申请4项发明专利,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所有科研成果换来的报酬,他们二老都积攒下来,成为捐赠款项的一部分。随着年纪渐长,无儿无女的马旭越发思念家乡,2018年,马旭将她与丈夫的毕生积蓄1000万元人民币无条件捐给家乡哈尔滨市木兰县,用于教育、公益事业,被评为2018年度“感动龙江”人物和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被家乡人亲切称为“军中木兰”。
到达木兰后,马旭夫妇查看了捐建的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建设情况,听到工程已施工过半,预计今年10月底投用,马旭满脸笑容说:“钱交给家乡政府,我放心。”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介绍,木兰县将严格规范资金管理,用好马旭夫妇捐赠的每一分钱。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建成后将吸纳该县孩子进入学习,进行特长培养,配备教师进行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免费教学培训,并设立专门的活动区域,有效缓解该县孩子一直没有校外教学场地的难题。同时,木兰县还将成立马旭慈善基金,首批2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即将受益。
随后,马旭夫妇来到木兰县人民小学。该校共有学生千余人,在学习了马旭精神后,不少孩子给马旭写了信,学校收集起来统一邮寄到了武汉马旭家中。在教室里,有学生代表把信现场念给马旭听,马旭再次热泪盈眶,高兴地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建设就靠你们了。”小学生们见到了马旭老人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名二年级的女学生哭着告诉记者,“马奶奶生活非常简朴,她连衣服鞋子都不舍得买,家里只有几柜子的书,节省下来那么多钱捐给家乡,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当天下午,马旭夫妇回到了出生地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李国宝屯,和亲友乡邻叙旧,村民们都自发的到村口相迎老人。
坐在侄孙家的院子里,马旭告诉记者,1947年,她离开家乡去当兵的时候,家乡特别穷,母亲当时把家里仅有的一毛钱给了她,嘱咐她到部队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不要忘记家乡。这一毛钱,她没舍得花,缝在自己的衣角,就感觉母亲在一直陪伴她,后来,她从有了第一个月收入开始,就省吃俭用的积攒起来,后来夫妻二人的科研奖励也都存起来,70多年日积月累,不买新衣服,穿了一辈子军装,想着攒一笔钱捐给家乡。她说,看到家乡发生了的翻天覆地变化,很高兴,但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家乡还是相对落后。马旭说,活到老、学到老,她和老伴还要继续搞科研攒钱,继续支援家乡建设。
(乔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