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在沪纳入法治框架 多方联动引领可持续发展新变革

生活垃圾分类,成为近期备受热议的话题。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执行。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上海推进20多年之后,正式纳入法治框架。

垃圾分类在沪纳入法治框架 多方联动引领可持续发展新变革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01 11: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生活垃圾分类,成为近期备受热议的话题。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执行。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上海推进20多年之后,正式纳入法治框架。

据了解,条例将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推动垃圾分类,包括固化共识性的管理要求、明确各类责任主体、强制源头减量、落实分类体系的全程监管等。然而,垃圾源头在千家万户,彻底解决分类回收处理问题,不能仅靠政府部门,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形成刚性约束或将成为趋势

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供给压力,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如果生活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和分类,直接堆放在露天的场地上,将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想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亟需破解垃圾分类综合治理难题。

作为中国首批垃圾分类八个试点城市之一的上海,垃圾分类进程一直备受关注。长期以来,上海一直面临着生活垃圾清运量不断增长的状况。早在2011年,上海市相关主管部门就在部分小区开始试点“垃圾干湿分离”。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执行,让现阶段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也更有利于进行下一阶段治理工作。对此,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在立法领域形成刚性约束将成为趋势,这不仅针对上海,对于全国来说,其意义无疑是多方面的。

放眼全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一份清晰的日程表已经呈现在眼前: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中国二手回收企业为分类回收提供实践样板

所谓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其实就是“一分到底”:从源头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运输,再到末端的处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并非是一件平地起高楼的事情。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是一个社会化命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民众、商业企业一并参与其中,才能整合成一种社会自觉,形成合力。

对此,有的企业早已行动起来,通过过往的运营经验和后期探索,利用科技研发与应用,不仅能够节省人力、提高回收效率,还能帮助人们养成良好习惯。

其建立起的实践样板,为回收分类在全上海乃至全国甚至全球的铺开提供了先行经验。

在6月29日,由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杨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杨浦区“两网融合”承载企业爱回收承办的“分类新时尚 公益千人行”活动上,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市容局局长吴冰表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也意味着上海再次为垃圾分类工作打响发令枪、吹响冲锋号、奏响最强音。据了解,杨浦区作为全市第一批开展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的中心城区,正在积极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已初步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并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推进“两网融合”回收新模式,垃圾减量效果显著,为杨浦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三区一基地”建设助力加油。

据介绍,2019年,杨浦区共计划完成500个网点建设,同时投放2000台自助回收设备。按照整体规划安排,目前已经完成268个网点的落地,实现日均回收峰值超80吨,每周平均有超过15万名居民通过“两网融合”服务体系参与可回收物的交投。

杨浦区“两网融合”承载企业爱回收CEO陈雪峰表示,上海市推行“两网融合”已满1年,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并取得明显进展,爱回收很荣幸能成为“两网融合”事业的参与者。未来也将配合杨浦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继续完善“两网融合”的社区服务功能,促进资源二次利用,助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

承担社会责任 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为了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这其中涵盖了大量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设施、设备、人员等配置。

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投入,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作为一家提倡公益环保的社会型企业,通过8年互联网行业开发、运营能力积累,爱回收旗下每年回收废旧电子产品超过1000万台,相当于保护16.5万亩森林,减少碳排放1.32万吨,在鼓励用户保护环境、物尽其用的同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公益方面,为了帮助山村儿童打破地理环境限制,通过数码在线教育接触更多知识,爱回收与一扇窗计划公益组织共同发起了#回收爱计划#,为山区儿童捐赠优质二手电子产品实现在线教育,助力孩子们开阔视野,打破认知边界。

活动当天,千余名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公益环保活动,在商圈、高校和社区等百余个点位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公益活动,传递垃圾分类理念,引导市民了解分类知识,养成分类习惯。

目前,在智能分类回收领域,除了爱回收,还有阿拉环保、程胜环保、天楹环保、睦邦环保等一批企业,尽管运营模式有一定区别,但它们都按照政府的要求,高价值、低价值可回收垃圾“通吃”,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低值可回收垃圾的出路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是环保必需,更是生活方式、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方式的一场变革。广大企业参与进来,将更有效带领广大市民群众积极投身生活垃圾分类的热潮中去,引领新时代的生活新风尚。

 

 

【责任编辑:徐子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