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爱分在检查红薯片烘烤情况。
刘新山摄
核心阅读
身有残疾、连走路都困难的廖爱分为啥能率先脱贫?
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他考取了助残车驾照,给合作社往城里送白鹅。眼瞅着销路不畅,廖爱分主动上门推销,打开了市场,还利用微信和电商平台卖山货,生意日渐红火。
腰包鼓了之后,廖爱分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又牵头创办合作社,带着乡亲加工红薯片脱贫增收,还在城里开办农产品专卖店,免费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早上5点半,清桥村还没醒。山间一片朦胧,小雨细密如织。
没等闹钟响,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乡清桥村村民廖爱分就披衣起床,拄着拐杖出门,驾驶四轮助残车,跑在出山的路上。
“2017年,靠着这台助残车,我每月收入至少有3000元。当年底,我主动要求脱贫。”廖爱分说。去年,他发展红薯片加工产业,纯利润达到15万元,并带动村里20多名贫困户增收。
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连走路都困难,廖爱分为何能率先脱贫呢?
政策兜了底
脱贫靠自己
1979年出生的廖爱分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弟弟妹妹,一家人生活贫困。14岁那年,廖爱分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腰酸背痛了一阵,突然瘫痪在床,连翻身都难,不得已从初中辍学。父母背着他四处寻医问药,可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光病因没查准、治疗没效果,家庭也背上沉重债务。
25岁那年,在时任村支书的帮助下,廖爱分到外省求医,遏制了病情恶化,摆脱了身体上的疼痛。遗憾的是,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关节已经融在一起,脊柱连成一根骨头。站立依赖拐杖、没法弯下腰去、上下台阶都难……他再也不能行动自如,什么活都干不了。
廖爱分的人生轨迹,在精准扶贫启动后开始改写。
到过双江乡的人都知道,这里山高路远、田少人多。清桥村被困在重重大山里。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娄星区财政局、娄星区人民武装部等单位派出的驻村帮扶工作队走进大山,来到贫困群众身边。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刚满36岁的廖爱分引起了驻村工作队的注意。他们不时上门走访,跟廖爱分拉家常,为他解决危房改造等实际困难,还用大白话讲解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激励他早日振作。
“谁不想脱贫?可我走路都困难,能有什么发展?”廖爱分说。
“虽然你是残疾人,但脑瓜子很灵活。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吃苦,一样可以挣到钱。”工作队员唐群益给他打气,“你才30多岁,现在起步仍不晚,还能拥有美好人生。”
一番开导,扶起了廖爱分的志气。“政策兜了底,脱贫靠自己。我要努力‘站’起来,拼出一片天地,改变自身命运。”他说。
针对廖爱分的“穷根”,驻村工作队指明了方向:“村里发展扶贫产业,办起白鹅养殖合作社,需要经常送货进城,你可以接下这个活。前提是要考取驾照,购买一台助残汽车。”
2016年,廖爱分考取了助残车驾照,又凑了1万多元,购买了一台二手助残汽车,“当我坐进驾驶室,开车跑在马路上,感觉可以去到任何地方,自信心有了。”
助残车当腿
推销送货忙
2017年初,廖爱分正式成为“送货小哥”,每当接到订单,第一时间赶往合作社,装上白鹅,马不停蹄地开车进城。清桥村离城区约40公里,每运一次货,合作社给他100块钱运费。几个月后,廖爱分发现了这一扶贫产业的薄弱环节:销路没有完全打开。
眼瞅着白鹅销路不畅,乡亲们心里着急,廖爱分却动起脑筋。此后每次进城,他都会多带上几只白鹅。完成“指定任务”,并不着急回村,还有“自选动作”:上门推销找市场。
每到一处,他都想方设法推销。进餐馆找老板,许多人拒绝他,甚至投来异样的目光。廖爱分不气馁,立马前往下一家。一次次碰壁后,终于有店家愿意试一试:“先要两只吧,如果味道好,回头再找你。”
就这样,廖爱分逐渐发展了10多家新客户,不仅有烹饪土菜的餐馆,还有活禽交易市场。
看中他的老实厚道、人品可靠,城里人不仅找他买鹅,还找他买别的山货。自家没货,廖爱分就上村民家收购,再转手卖出去。认识的人多了,他还利用微信和电商平台吆喝,生意日渐红火。
乡亲们被廖爱分的自立自强感动,总想着拉一把。清桥村地处偏远、外出不便,大家要用车都爱找他,并且主动给钱。他也用热心肠回馈乡亲:无论赶早还是深夜,但凡村民要进城、就医或是有别的需求,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2017年11月,廖爱分算了一笔账:每个月至少能挣3000元,多的时候有五六千元。他找到清桥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廖庆丰说:“我的收入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能不能把‘穷帽子’摘了,退出贫困户?”
贫困户主动要脱贫,这在清桥村还是第一次。见廖庆丰有些惊讶,廖爱分接着说:“现在有好政策,又有帮扶单位支持,还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我可以创业挣钱,有能力养活自己,不想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
加工红薯片
开店卖山货
双江乡山清水秀,种出的红薯个大清甜。当地人手工制作的红薯片晶莹剔透、软糯蜜甜,在娄底小有名气。于是,脱贫后的廖爱分决定尝试创业。
去年初,他领着几个贫困户成立了乌云山红薯专业合作社,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了200亩土地,用来种植红薯。流转土地的钱从哪里来?“我们鼓励清桥村的乡亲们种红薯。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每种植一亩红薯,乡里奖励200元,村里再奖励100元。”双江乡党委书记罗建湘说,这些奖励资金,为廖爱分减轻了经济负担。
3月是种植红薯的最佳时节,去年的这个时候,廖爱分聘请了20多个贫困户,每天工钱80元。他忙活着建红薯片生产厂房,购买红薯片烘干设备。村两委为合作社办好了土地使用的所有手续,联系挖土机动工;双江乡发放了1万多元补贴,用于购买烘干设备;帮扶责任人、娄星区财政局局长唐爱华争取来10万元建设资金……当年9月,在各方帮助下,厂房竣工、设备到位。
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200亩地收获了70万斤红薯。廖爱分又从贫困户家中收购了20万斤,从非贫困户家收购了10万斤,全都用来加工红薯片。廖爱分说,洗红薯、削皮、蒸红薯、切片、烘干、打包……一系列流程必须尽快完成,一刻不能耽搁。为此,他每天蹲守在厂房,督促大家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同时,还要把控产品质量,避免食品安全等问题。最终,100万斤红薯做成了6万斤红薯片。2019年春节来临前,“爱分红薯片”销售一空,纯利润达到15万元。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的腰包跟着鼓了起来。
在红薯生长期,廖爱分也没有闲下来,他的销售“老本行”有了新进展。去年4月,他在城里租下一个门面,开办农产品专卖店,和线上的网店同步销售。店里还开辟了贫困户专区,免费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刨去所有开支,每月能挣5000元。“为了带动贫困户增收,我还聘请村里的一名贫困户担任店长,月工资2500元。”廖爱分说。
“身体残疾后,我荒废了20多年。如今我只想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干出一番事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好意,对得起关心帮助我的人。”廖爱分说,“富起来更不能忘本,还要继续领着贫困老乡们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