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志愿者

采访对象是贵阳市观山湖区袁老师青少年心理护航工作站的志愿者齐娜。寻找“正能量志愿者”并给以大幅度褒奖,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志愿者群体的感染力,甚至不自觉加入到志愿服务中。

愿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志愿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05-14 08: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贵州都市报》记者董青在采访志愿者时受到“冷遇”。

采访对象是贵阳市观山湖区袁老师青少年心理护航工作站的志愿者齐娜。董青数次拨打电话,不是无人接听,就是被匆忙挂断,一直等到晚上,才终于说上几句话。

齐娜服务的领域是青少年心理辅导,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天。从事公益报道多年的董青,原本“只是完成推荐任务”,没想却被志愿者感动,内心生出一丝波澜,心甘情愿地“追着采访”。

今年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以及30多家省级媒体,共同发起“寻找正能量志愿者”活动。两个月时间,大家一起集结力量,发现让人感动的瞬间,寻找振奋人心的故事,书写新时代的志愿精神。

吉林交通广播《好人帮》记者宫鹤说,吉林省征集到的200多位志愿者,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这些平凡人的故事,通过音频、短视频、活动照片等诸多形式在公众平台进行展示后,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内蒙古晨报》记者张冰洁最难忘的,是志愿者翁兆平给她讲的一个故事。翁兆平是内蒙古自治区志趣公益联合会会长,也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职工。

2008年秋天,翁兆平跟随学校志愿者团队来到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看望该校的20多名特殊学生。在活动现场,一位小男孩轻声对他说:“哥哥,抱抱我。”翁兆平紧紧地拥抱了那孩子,然后拿起一袋水果递给他。小男孩拿起一个大苹果就跑开了。

他从老师那儿了解到,小男孩智力残疾,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活动中,一直不见小男孩的身影,直到活动快结束时,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过来,手里拿着刚才的那个苹果,递给翁兆平:“哥哥,你吃。”原来,小男孩是给翁兆平洗苹果去了。

淌着汗水的脸和那句话,烙印在了翁兆平的心里,成为他坚持做公益的最大动力。

“公益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人人可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时热血沸腾般的激情,而是一直不懈的努力和常态化的坚守。”这是董青熟识的贵阳“骨灰级志愿者”陈虹发在自己朋友圈的一句话。

1985年,陈虹7岁,放学回家路上,她常常看到一位老人独自坐在家门口。后来,她得知婆婆独居,便去婆婆家打扫卫生,陪婆婆聊天。这个发自本心的举动,开启了陈虹的志愿者之路。

后来的日子里,她不经意间就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来,到目前加入的志愿者团队超过80个,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很多受助者把陈虹当成了最亲的人。

2011年,陈虹被查出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病,医生当场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这时,陈虹曾经帮助过的人,自发“排班”去医院照顾她。从助人者变成受助者,她成为“爱出者爱返”的鲜明写照。

陈虹说:“公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公益事业,是我的生命。”

常年和志愿者一起从事公益活动的《信息时报》公益部总监黄莺,用下面的话形容她了解的志愿者们:他们认为最幸福的事情,是生命中能有足够的时间,安静下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恬淡和从容,无时不散发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力量,一种安静的力量。

黄莺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辉,犹如冬天里的万家灯火,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有自身的温暖。”

志愿者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对志愿者群体本身的理解、支持和关爱,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体现。

寻找“正能量志愿者”并给以大幅度褒奖,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志愿者群体的感染力,甚至不自觉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正如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开放平台总监王崇和希望的那样: “把幕后志愿者推到台前,让持续做好事的他们被看见,被尊重,被赞扬。让爱循环流动,让善越来越浓,让人人都成为生活中的志愿者。”

许亚薇 张培昂 来源:中国青年报

(董青)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