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际高校冰球联赛在京开幕 北京冬奥会前为中国冰球发展助力

2019国际高校冰球联赛在京开幕 北京冬奥会前为中国冰球发展助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4-16 14:1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4-16 14: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15日,2019国际高校冰球联赛在京开幕。

中国日报4月16日电(记者 孙晓晨) 随着北京2022冬奥会的临近,公众对于冰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关注也逐渐升温。在中国冰球男女国家队积极备战冬奥会的背景下,一场由全世界高校球队参加的赛事本周在位于京西的首钢冰球馆开打,在助力冬奥、营造氛围的同时,也为中国冰球在“后奥运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4月15日晚,由中国冰球协会、北京市体育局支持,北京市冰球协会主办,2019五粮液杯国际高校冰球联赛在首钢园冰球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国际高校冰球联赛共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芬兰、捷克、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8支男子高校冰球队,旨在大力推动冰球运动,加强赛事宣传,扩大赛事影响力,打造北京“冰球名片”。

赛事发起人许訸昊在比赛中。

据了解,本次赛事采用小组单循环积分制和淘汰赛的方式,8支队伍被分为A、B两个小组,其中A组为:中国哈尔滨体育学院联队、美国贝茨学院、捷克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奥林匹克学院;B组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州国立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韩国光云大学、哈萨克斯坦尤斯坦国立大学。在昨天晚上开幕式后进行的一场小组赛中,中国哈尔滨体育学院联队小组赛首战8-2击败了美国贝茨学院冰球队,为本次赛事的征程开了一个好头。

据哈体院联队主教练刘文介绍,本次参赛的22人阵容主要由哈体院自己的全日制学生运动员组成,也吸收了个别来自上海交大这样南方高校的球员,可以说这是一支正牌“学生军”。他也表示期待这项赛事能够为中国自己的大学冰球赛事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参考。

“我们的运动员相对来说还是参加比赛的机会比较少,只有代表有些地方队打打全国锦标赛,比赛的次数不够。我们希望在这次比赛过程中多和国外冰球强国的队伍进行交流,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大学建立球队。最终能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联赛,”刘文表示。

本次赛事规则依照《国际冰球联合会官方竞赛规则》,赛制依照《国际冰球联合会运动条例》。小组赛阶段,每支队伍将与同组三个对手分别进行一场小组赛,常规时间获胜(W)的球队得到积分3分,在加时赛或互射罚球中获胜(OTW)的球队积2分,在加时赛或互射罚球中落败(OTL)的球队积1分。如有两支或以上球队积分相同,由以下方式依次决定排名:1.相互交锋战绩,2.相互交锋的净胜球,3.相互交锋的进球数。小组头两名将晋级淘汰赛。淘汰赛阶段,四支晋级队伍将采用交叉淘汰赛的方式举行半决赛(A组第一对阵B组第二,A组第二对阵B组第一),两场半决赛的胜者与负者将分别进入决赛和三四名决赛。

据了解,如此大规模的国际间高校冰球比赛在国内尚数首次,比赛将在此后连年持续举办,聚拢国际冰球青年人才,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巩固友谊。

哈尔滨体院联队在首场小组赛中8-2击败来访的美国贝茨学院队。

本次比赛有多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在的大学球队参与,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冰球赛事上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促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的有效助力。

据了解,我国冰球运动员年龄分布不平衡,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冰球参与群体集中在高中以下年龄段,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和出国留学等原因,高中生和大学生打冰球的人数较少,导致缺乏相应的冰球联赛,冰球运动难以持续发展,冰球运动人才出现断层。

赛事发起人、美国贝茨文理学院中国留学生、美国贝茨文理学院冰球队联合队长(Co-captain)许訸昊说:“和我当年一起打球成长的好多小伙伴儿,打到高中大学的年龄段。很多升学后就无球队可打,也有很多就上不了大学。我希望能通过这个国际冰球邀请赛,让中国更多的大学意识到建立高校冰球队的重要性,探讨研究可行性。”

数据显示,北京市冰球协会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已经有3000多人,然而冰球少年的数量在初中之后急剧萎缩,到了高中只剩下极少的孩子还在坚持打冰球,这与冰球少年的升学通道不畅有直接关系。以北京地区参加2018年全国中小学冰球联赛为例,参加比赛的学校共有105所,其中小学94所,中学只有区区11所,而大学更是少之又少。

国际冰球联合会主席勒内•法赛尔4月10在京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祝愿这一意义非凡的赛事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非常希望可以通过这一赛事凝心聚力在中国推广冰球运动。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国家日益重视包括冰球在内的冰雪运动发展。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对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以青少年冰雪赛事和校园冰雪活动为重点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

 

(孙晓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