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中的小白虫会危害身体?误食樱桃核会致命?今天全给你说清楚

请不要由于进口樱桃(车厘子)个头大、颜色深就觉得它不是樱桃,两者是同一种水果,不必过分猜测。无论是樱桃当中的白色小虫(果蝇幼虫),还是梨、桃当中的食心虫,本身并无毒性,对身体并没有伤害,请不必“大惊小怪”。

樱桃中的小白虫会危害身体?误食樱桃核会致命?今天全给你说清楚

来源:科普中国 2019-03-10 12: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樱中含芬芳,桃中透粉红”,早春时节,樱桃总会优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说到樱桃,社会中关于它的言论五花八门,今天我们就来逐一说明。

樱桃和车厘子是一种“东西”吗?

事实上,两者是一种水果。车厘子和樱桃都属于蔷薇科樱属果实,只是属于不同品种,车厘子其实就是樱桃英文名的“音译”。具体而言,樱桃的英文是“cherry”,复数是“cherries”,念一下就知道了,和“车厘子”完全是一个音。

所以,请不要由于进口樱桃(车厘子)个头大、颜色深就觉得它不是樱桃,两者是同一种水果,不必过分猜测。

樱桃中有白色虫子,食用之后会中毒?

朋友圈经常会有人转载一则关于“樱桃中泡出小白虫”的视频,很多人说那是蛔虫,食用之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新闻截图

其实,事实并没有视频中描述的那样可怕。首先,这已经不是一则“新闻”了,每年的这个时间段都会被一些存在不正当目的的人传播出来“恶意渲染”。

这些“白色虫子”,其实是果蝇的幼虫(虫卵),本身无毒无害。就算吃了这些虫子,也不会生病难受,假设真的吃了果蝇幼虫,最多只是心里不舒服而已,对于身体并无伤害。最终的“归宿”就是当作蛋白质被身体消化掉。

无论是樱桃当中的白色小虫(果蝇幼虫),还是梨、桃当中的食心虫,本身并无毒性,对身体并没有伤害,请不必“大惊小怪”。

大个的“巨无霸”樱桃都打了激素?

市面上的樱桃有大有小,形态存在差异,很多人认为大樱桃都是“被打了激素的樱桃”。其实,樱桃的品种不同,大小、形态自然也就不同。正常情况下,我国本土生产的“樱桃”相对小巧、玲珑剔透,而“欧洲甜樱桃”看起来就会更加“健硕”,无论是“大车厘子”还是“小樱桃”,和激素并无关联。

换而言之,就算使用了一定量的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也是合法的行为,并没有坊间流言中描述的那样可怕。

樱桃核有剧毒,食用后甚至会致命?

网上关于“食用樱桃核中毒”的新闻不在少数。报道指出,新闻中的主人公误食了樱桃核之后,没过一会便出现了腹痛的反应,有的人甚至说食用5颗就容易带来致命的威胁。

事实上,该类言论纯属“夸张噱头类新闻”。樱桃核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的毒性物质“氰苷”,氰苷进入身体后会导致氰中毒。但值得注意的是,单个樱桃中含有的氰苷剂量非常低,根本不会产生所谓的毒副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举一个实例,对于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成年人来讲,一次性要摄入50毫克氰苷之后才会中毒死亡,但是一颗樱桃核重量大约为0.4克,核仁大约0.08克,其中所产生的苦杏苷经过催化会形成0.17%的氰苷,换算一下,一颗樱桃核最多也就会产生0.136毫克氰苷。也就是说,如果想中毒,一次性需要370颗樱桃核才会“毙命”。

所以,“樱桃核中毒”这则言论,实为“偷换概念”。对于这类的新闻,大多属于“博人眼球”类的话题,根本不存在那样严重的危害,请公正看待。

吃樱桃容易感染“禽流感”?

市面上有谣言称:有人由于吃了樱桃导致感染H7N9并且死亡。其实,这完全是一则“无处考究”的谣言新闻。

樱桃,根本不是禽流感的传染源,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禽流感病毒或者本身患禽流感的鸡、鸭、鹅等家禽,最多再加上猪、野禽类和其他禽类动物;和樱桃真心找不到任何联系。

言说于此,一则无处考究的谣言,请拒绝相信。

如何科学挑选樱桃?

颜色深的味道更甜

购买樱桃,请选择颜色更深的(保证果实没有腐败变质的前提下),颜色深的樱桃味道会更加甜美,颜色较浅的味道会偏向“酸涩”。换而言之,颜色鲜艳的樱桃花青素含量丰富,对于身体会更有益。

图片来源网络

光泽度越强的樱桃口感越好,品质更新鲜

相比而言,成熟的樱桃光泽度会更好,口感也会更加优秀。而表面上看起来萎蔫且无光的樱桃大多口感不佳,而且也不宜存放,购买樱桃请关注光泽度。

“果梗硬实”的樱桃更为新鲜

毋容置疑,新鲜的水果口感一定更好,对于樱桃也是如此,选购樱桃,“果梗”也是建议关注的一个部位。樱桃在刚采摘的时候果梗为绿色,存放时间过长果梗会逐渐发黑,营养和口感都会有所降低。

图片来源网络

勿贪图小便宜买“处理樱桃”

果蝇虽无害,也要科学拒绝。选购樱桃,为了避免果蝇侵袭,请严格拒绝腐败变质的樱桃,不要贪图小便宜购买“处理樱桃”。购买樱桃时请选择外表皮没有破损且果实坚硬的樱桃,食用樱桃前用清水或者盐水适当浸泡清洗,轻松解决“小白虫”问题。

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