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许海英用心传递爱

特教老师许海英用心传递爱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03 12: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3日福州电(记者 胡美东)“我们应当以爱守护这些‘折翼天使’,以专业为特教孩子打造一双隐形翅膀,以永不放弃的坚持为他们彩绘生命的蓝图。”从事特殊教育20多年,许海英用爱心、耐心、匠心守护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许海英老师在给福州聋哑学校的学生上课 中国日报记者 胡美东 摄

许海英,1990年考取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基地。1994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福州市聋哑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并先后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主任等职务。2013年1月调至福州教育研究院,成为福州市特殊教育历史上第一位专职教研员,兼任特教科主任、福州市特殊教育研训中心组负责人。

她是“福建省优秀教师”,是省“巾帼建功”标兵。今年教师节前夕,许海英获得2018年福建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一张张证书见证了她春夏秋冬的辛勤耕耘。

许海生老师在福州聋哑学校做调研 中国日报 胡美东 摄

聋哑学校校长甩掉丐帮帮主的帽子到吃政府“皇粮”

1994年,许海英被分配到福州市聋哑学校工作。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学校校舍非常破旧,费用紧张没有保障,导致学位非常紧缺,盲聋哑的孩子们入学困难,他们用形象的比喻说比考清华北大还难。

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据现任福州聋哑学校校长介绍,1992年12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陪同邓朴方来校视察,决定在原来福州盲聋哑学校的基础上另外择地筹建福州盲校,1995年福州盲校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此后,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特殊教育的工作,费用逐年增加。到2003年,财政的投入逐步稳定。2008年,福州市聋哑学校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学费全免,而且人均费用逐年递增。

到2009年,政府给予住宿生每人补助2400元。2014年,每人补助4000元。2018年,每人补助人均9500元左右,是普通学校学生费用的8倍。据校长介绍,国家计划到2020年补助费用将达到10倍,而且该校学生每年还有2套校服的补助,可以说是孩子们净身入学,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让贫困家庭的父母喜出望外。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政府的加大投入,学校的入学条件大为改观,可以做到身有残疾的孩子“无条件零拒绝”入学。目前福州市盲聋哑孩子的入学率达到95%。

让聋哑孩子自食其力家庭幸福

许海英老师告诉中国日报记者,她从教10几年以来,最大的困难就是让这些智障孩子能够达到“悦纳自我”的境界,减少孩子的负面影响,自信面对困难,面对生活。特别是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时候,内心敏感,悦纳就会很困难,常跟自己较劲,不爱说话,还和父母较劲,责怪父母为什么生下不健全的自己。许老师是语文老师,她常常回复孩子们日记,让孩子们不要把听力障碍看得太重,因为健全人也会生病,自己只是耳朵生病而已。健全的人如果不努力,生活还不一定比你们幸福快乐!

记者陪同许海英老师来到她阔别已久的福州聋哑学校看望她以前的学生陈永申,满脸幸福感的陈永申,他现在已经是该校的老师。

7年前,他一个聋哑的孩子用尽浑身解数,把一位刚刚毕业分配到学校的语文老师陈丽追到手,最终两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陈丽老师说:“我一个健全的人嫁给聋哑孩子是要下很大决心的,他的善良、乐观,乐于助人深深打动了我,他还会做一手的好菜!我们最终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支持了我们的婚姻。”目前,他们的儿子已经6岁了,聪明可爱,身体健康。

许老师说,要取得幸福的家庭,首先要让聋哑孩子能够自食其力,那就得靠学校的悉心培养,精心规划,上完高中之后还要能考上大学。聋哑孩子在计算机、艺术、设计等许多领域比普通孩子做事更为专注,所以他的工作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特教老师没有桃李满天下,但让每个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就是老师们最大的成就。”许海英说,她曾经带过的一个班里,两个学生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还都成为了特教老师

用爱心筑起沟通之桥

1994年,许海英被分配到福州市聋哑学校工作。在跟随残联走访残疾人家庭时,她发现很多家庭的贫困程度超乎想象。这样的“家访”给许海英极大的触动。

爱是最好的教育,她用爱心搭建着沟通的桥梁。当时,日记是她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

有一次她在日记里读到一名聋孩子的无助:“为什么别人都听得见,我却听不见,我做错了什么事,命运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这让许海英非常心疼。“既然上帝为这些孩子关上了一道门,那就让我成为这些孩子的那一扇窗,弥补他们缺失的部分。”

她在孩子们的日记里留言,就像和朋友通信。她努力成为特殊孩子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的家人。她给班上的孩子建立了生日档案,记得为每一个孩子庆祝生日。

她给予的爱,也在孩子们心中一点点发酵。每次出差回来,孩子们的日记本里写满了对她的思念。许海英怀孕期间,每天要牵着电动车走下学校长长的坡道,班上的孩子自发轮流到校门口接她。上课前,孩子们一定会事先帮许老师准备一杯温开水放在讲台前。

“我产假那年生日,没想到全班所有的孩子都来了,他们买了大大的蛋糕,还有鲜花来我家为我庆生。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惊喜,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我真心觉得当老师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儿了。”许海英说,“那段日子,她更加明白了自己多年坚持这项事业的意义所在。”

用耐心守护希望之花

许海英深知,和普教相比,特殊教育老师很难体会到成就感,有时候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没什么成效。对这些孩子,单单谈爱是不够的,还要求老师有韧性、有耐心。

许海英说,孩子们由于本身的缺陷在某些方面会比较弱,例如认知理解或者交流等,他们对知识的接收极其缓慢,一个词语的掌握、一个动作的习得、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反复教授和练习。

不仅如此,她还要根据班里每个学生残疾程度、个性,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教授。不同的孩子,她要寻找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她说,“我们的一点努力,可能就给孩子们希望,给他们的家庭带去一丝希望。”

“永不放弃”是她的信念。许海英说,孩子们每天能进步一点点,就是她坚持的动力。

许海英学生付志源,30岁,男。我在福州特殊学校读书的时候,许老师教过我很多人生道理,当时我还小没能真正领悟,等我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才开始领悟。“我很感谢许海英老师,她是我一生的恩师”。记得我十三岁左右的时候感冒发烧,作为我们的班主任许老师还亲自带我去就医。当时我考虑要不要上大学,是她一手推着我向前。我希望我将来可以遇到像徐老师那样的人。我们现在依然保持着联系,每年教师节我都会送上我的短信祝福。

许海英的学生陈永生在微信回复记者说,她,中等个子,披肩长发总是梳理的很服帖,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自信,坚定的目光。看到我们总是笑眯眯的。除了亲切她还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她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负责。许海英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一直伴我成长。老师,相当于人生的第二父母。老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打开我的知识天窗。在每个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都会留下老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师生不是同一列列车,却能画出同一条轨迹。经过困难重重都发奋,到1998年终于考上长春大学了读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啊。

用匠心打造强师队伍

强教必先强师。特殊教育的发展,仅靠对学生的关爱和老师的付出,是难以为继的。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满足特殊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2012年,许海英被调到福州教育研究院,成了福州市首位具有专业背景的特教专职教研员。

从聋校教师,到专职教研员,她也迷茫过,很多知识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好在她很快找到了方向。

几年来,许海英坚持走“研训一体”之路,组织开展了70多场研训活动来提升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她的努力下,福州市市级特教骨干教师从28人增加到60人,高级教师也从10人增加到4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从原来的空缺增加到22人,市级以上名优教师占比率高达18.10%。

许海英说:“特殊教育就是用心传递爱。”心怀一份信念,坚守一份责任,传递一份极具专业性的爱,在特殊教育的园地谱写这样一首平淡却饱含爱意的乐章让她倍感幸福。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各级政府投入明显增加,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残疾学生在国家助学体系中得到优先保障。但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偏低,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使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胡美东)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