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一等奖24项,16名外籍科学家获奖

2018年度北京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月1日上午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共有212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据介绍,这些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一等奖24项,16名外籍科学家获奖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01 21: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中国日报记者 辛闻/摄)

中国日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 辛闻)2018年度北京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月1日上午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共有212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据介绍,这些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获奖者平均年龄为44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45%。80后、90后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89.2%。且在24项获得一等奖的科研项目中,大多数为高校主导研究。

由清华大学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进纳型卫星设计制造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纳型卫星被认为是航天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研究团队从卫星设计制造、空间微型化功能器件研制、一体化高性能应用三个层次开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纳型卫星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服务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对我国航天领域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由北京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车铣复合机床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超重型机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制造亟需的战略装备,是国家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超重型数控机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并重的世界级制造难题,研制出我国首台首套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满足了我国重要领域重大装备自主研发的战略需求,促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2018年获奖名单中,记者发现,共有16位外籍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以国际化视野开拓了北京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与医疗健康、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民生改善需求对接融合日益紧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使科技创新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引擎。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主持完成的“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和应用”项目获一等奖,成果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宏基因、分子、细胞和免疫影像等多维度全链条建立了自身免疫病诊断模型,并发展了自身免疫病治疗的中国方案和技术,相关成果在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的数百家医院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自身免疫病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水平。

张烜教授表示,目前已经有很多自身免疫疾病诊疗的应用,包括一些发明专利。下一步转化应用方面,需要多做一些新的研究,包括一些中成药的作用。传统药物治疗免疫病,应更加明确它的作用,起到恰当的效用、

“目前包括很多临床医院在内,都在用这些药物,“他说。“新的靶点项目目前已经做完了,并且已经证明了药物的有效性。”

今年年底会完成有关这项科研成果的报批,并且直接应用在临床医疗上,张教授表示。

在研制药物的过程中,张烜还表示,研究小组跟很多单位进行了合作,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研究。

“在此之前,主要是在动物实验中有比较多的应用,”他说。

他表示,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更是一个体系,研究是需要从方方面面,包括机制、诊断、治疗各方面,有一些创新性的东西,并不是某一个点的工作。他也希望,未来可以同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更多的研究。

(编辑:严玉洁 王晗)

(辛闻)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