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李年邦带大家在宜昌江边捡垃圾。
中国日报2月25日电(记者 周荔华 刘坤)在湖北宜昌,每到周末或者法定节假日,江边就会出现这样一群人,他们三五成群,带着塑料袋,带着胶手套,弓着身子寻寻觅觅,弯腰捡拾着各种垃圾,所过之处,破瓶子、烂衣物、废弃袋都被清理,留下干净的江滩沙地。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一,甚至彼此之间不太熟悉,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三峡蚁工”。他们像蚂蚁一样众志成城,像蚂蚁一样一点一点清运垃圾,还原江滩的美丽。而今年52岁的李年邦,一名普通的发型师,就是“三峡蚁工”的发起人。
时间倒转回2015年的11月1日,李年邦在微信朋友圈里偶然看到一位外国小伙每天早起半个小时义务清理河道垃圾的新闻后,就有了清理身边的母亲河的想法。当天,他买来了垃圾袋和手套等工具。11月3日早上6点,他来到滨江公园的江边开始清理垃圾。
大年初五,李年邦带大家在宜昌江边捡垃圾。
“如果有人问我这个日子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其实那是因为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难的一天。老实说,去的前一天我一夜没睡着,斗争了整整一个晚上。而从江岸到江滩,只有短短的300米,我却走了很久,感觉这是我人生中走过的最长一段路”,想起当年的情景,李年邦坦言,“中国人最难放下的是“面子”,而捡垃圾绝对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虽然江边没有其他人,但我依然觉得脸上发烧,总担心别人怎么看。”
迈开了第一步,之后的每天清晨,他都会打着手电筒去捡拾垃圾。5点30分起床、6点出门、7点30分将垃圾打包提上来、8点30分到理发店开门。头一天,李年邦捡了两小袋50多斤垃圾;第二天捡了2大袋100多斤;第三天则捡到了4大袋200多斤……“那时候整个河滩就像一个垃圾场,”他说。
大年初五,李年邦带大家在宜昌江边捡垃圾。
不出意料,李年邦遇到了种种非议、质疑,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作秀、炒作?又不赚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条河有多少垃圾关你什么事?”“你是不是在作秀?”“赚不赚钱,不赚钱干嘛做?”“大水天天打来垃圾,你捡得完吗?”
“那时,很多人以为我是神经病,或者被人高薪请来作秀的。要不就是有人跟我说,你今天捡干净,明天又是一片垃圾,何必呢?其实我不过是想长江边上能干净一点儿,如此而已。”李年邦说。“我就是觉得,如果江滩干净了,大家就都不好意思随便扔垃圾了。”
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理解他,并用实际行动支持他, “我有个很酷的老婆,一般人听说老公要去捡垃圾,都会反对,我老婆当时就说了一句‘你去啊’,然后二话不说第二天就陪我去了,并陪我渡过了最初几次最难的时候,可以说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三峡蚁工’这个团体”。李年邦说。
“除了非议,最难的是坚持,碰到雨雪天气,江风就像刀子一般,刮得人脸上生疼;而夏季腐烂垃圾的味道又让人作呕。李年邦说。“但是我不敢有一点偷懒的想法,因为我知道如果给了自己第一次借口,就一定会有无数次的借口”,每当有所懈怠时,李年邦就会这样警醒自己,他说:“只要老天爷给我时间,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刚开始在江边清理垃圾时,冬天天还没有亮,有许多晨练的老人看到有人打着电筒在水里寻找什么,还以为他是在寻宝,当了解到李年邦是在江边清理垃圾后,有个老奶奶专门寻到他,向他鞠躬表达敬意,这让李年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大年初五,李年邦带大家在宜昌江边捡垃圾。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决定在朋友圈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和他共同在江滩捡拾垃圾,保护长江母亲河。
慢慢的,李年邦在江边捡垃圾的事感染了身边很多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行列。5个月后,李年邦从只身一人到身边出现了同行者,队伍日渐壮大。从第一个加入的陌生人,到后来几百人的微信群,他成了“喜哥”。“我们以前也想做公益,但总是不太好意思,当众捡垃圾是需要勇气的,喜哥带了好头。”“蚁工”马雪莲说。
2016年10月,三峡蚁工志愿者团体注册成立,固定成员有380多人。人一多,责任就大。在李年邦的手机里,他的微信好友从600人增长到了3500人,他专门设了个 “蚁工”微信群,里面的400多人总是在这里接收时时更新着活动的时间地点。
只要是节假日,蚁工们都雷打不动“出工”。“这几年举办的500场活动中,我只缺席了3次,一次是因为开会,一次是因为参加亲人的葬礼,还有一次是送高三儿子上学堵车”,李年邦掰着手指头说。”
“在捡垃圾的过程中,看着那么多垃圾,被渔线缠住的死鱼、塑料布、废旧床垫……让我震撼,以后我一定以身作则,保护母亲河。” 3年级的小“蚁工”,9岁的刘安邦说。
65岁的退休职工李加法是志愿者队伍中的老同志,受李年邦的感染,他两年时间,风雨无阻,总共参加了300余场“三峡蚁工”环保活动。“保护长江刻不容缓,能为这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发挥余热,我非常骄傲。”他不仅一个人来,还发动家人、朋友参加公益活动。
公益并非一帆风顺,“三峡蚁工” 最开始在江边捡垃圾,没有地方倾倒,也一度因无处堆放垃圾而苦恼。“最开始,我一个人一斤斤的捡后不知道往哪里处理。”没办法,李年邦就只能把垃圾堆在一起,攒到2-3吨后再找朋友拿私车拉到垃圾转运站。现在,他们的坚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西陵区政府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垃圾清运车和办公室,很多爱心人士捐赠了手套和垃圾袋。
“有老板提出给我们捐几万元钱,我们不要。我们一般只要垃圾袋、手套和矿泉水。”李年邦说,“有企业提出给我们捐一年的垃圾袋,我们也不要。我喜欢在朋友圈募捐,这样能让更多的人有参与感。” 李年邦是聪明的看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善良,做慈善事业,就需要激发大家内心的善良。
现在跟他去捡垃圾的,最多的一次有600多人;平时一般有七八十人至一两百人。其中既有退休领导干部、政府公务人员,也有大学生、高中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还有一家三代人共同参与进来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2岁。
大年初五,李年邦带大家在宜昌江边捡垃圾。
来自尼泊尔的一名洋义工Ganesh,也是三峡蚁工的一员,利用闲暇时间在长江江滩边捡拾垃圾,清洁长江岸线。他说,这样的志愿活动让他一步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现在除了学习,他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志愿活动上。
“以前每到夏天,长江涨水,垃圾被冲上岸,这里就跟垃圾场似的,臭不可闻!”62岁的周凤英说,她在宜昌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如今的江滩,再也不见垃圾成堆的景象。李年邦和他的“三峡蚁工”,成了宜昌江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的宜昌江滩干净美丽,成为周边市民扎堆散步、休闲亲水的地方,还有不少新人前来江边拍摄婚纱照。“三峡蚁工”的善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据不完全统计,“三峡蚁工”志愿者组织成立3年半,参与志愿活动的市民就超过3万人次,捡拾垃圾总量超过千吨,志愿活动范围已从城区江滩拓展到城郊及沿江风景区,并在宜昌市夷陵区及西坝成立了“三峡蚁工”志愿者分会。
相比起江滩变得干净,李年邦更骄傲的是他影响了一批人,“一个人在江边捡垃圾很窘迫,但最生气的还是丢垃圾的人理直气壮,捡垃圾的倒变得不好意思,所以我觉得要改变江水,就先得改变人的观念。我希望大家看到我们在江滩捡垃圾能有所触动,在随手丢垃圾的时候能有一丝丝犹豫,这就足够了。
所幸,这一切都在改变中!
(周荔华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