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朱海南﹙中﹚和父母在一起
楚天都市报记者梁传松通讯员蔡翔汪涛
“假如有来生的话,我不想做你们的女儿,我想做你们的父母,像你们爱我一样爱你们!”春节期间,一篇《假如还有来生》的文章在黄石朋友圈里不胫而走。这篇微文讲述了故事的主人公在癌症晚期时,年迈的父母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停鼓励和照顾着她,直到完全康复。读后能让人感受到父母那份沉甸甸的爱。
单身母亲经历“至暗时刻”
“目前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今年开始正常上班了。”昨日中午,在家休息的朱海南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春节期间,她便开始正常参加值班。今年50岁的朱海南是黄石市下陆区宣传部一名女干部,也是一名单身母亲。
提起自己生病的那段日子,朱海南称那是她“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2016年11月6日,朱海南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癌细胞扩散到胸腔和腹腔,肚子肿胀得像个皮球,当医生告诉她最多还能活半年时间时,她觉得整个天都塌了。“当时想得最多的是我的儿子,却不曾想到自己也是一名女儿。”朱海南说,2013年,其丈夫因病去世,儿子刚刚读大学,一想到自己的生命只有半年时间,整个人仿佛被抽了筋、掉了魂一样。“假如我走了,我的孩子怎么办?他还没有成年啊,我还一次又一次在梦中憧憬他娶妻生子的温馨场景啊。”朱海南在文章中写道,她却忽略了父母的存在和感受。“我是谁的母亲,又是谁的孩子?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你们会怎么办?你们已经年过古稀,你们是否能够承受失去我的痛苦,我也是你们的孩子啊!”
父母奔波百公里种红苕
在医生让朱海南出院“回家养病”后,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在此时,她的父母站了出来,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她:一定要活下去,不要让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定不要放弃,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
“当时我爸妈听说多吃红苕能抗癌,就跑到浠水农村老家去种红苕。”朱海南告诉记者,父母担心市场上的红苕有污染,害怕会对她的病情有影响,找到浠水农村老家的亲戚要了一块地,自己种红苕。
朱海南至今还记得,当时已有70岁的父亲骑着摩托车夏天顶着烈日带着母亲去种红苕的身影,从下陆到浠水农村,来回100多公里,只为能给女儿种出无污染的红苕。晚上回到家中,父母还要给女儿煨汤熬药,给她做好吃的。
时刻提醒自己回报父母
在她生病的两年时间里,父母成了她最为坚强的后盾。
每次去医院检查,朱海南的父母总会陪伴在一起,挂号、取检查报告忙前跑后。每次复查的结果都是父亲朱明友去拿的,一旦结果指标有好转时,他总会第一时间给女儿打电话,告诉朱海南病情有好转。有一次朱明友拿到化验结果时,医生告诉他朱海南的病情恶化了,为了让女儿有信心,朱明友要求医生将化验单上的那项超标的结果改成正常值。在遭到医生的拒绝后,老人找到一家打字复印店,将超标严重的检查结果改为稍超标。回到家后,朱明友安慰女儿说,医生说可能是感冒的原因,检查结果稍有点超标。
而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朱海南随着病情反复再次住进了医院,医生再一次下了病危通知书,在朱海南父母的苦苦哀求下,医生几次调整化疗方案,直到当年9月份,朱海南的病情终于被控制住。两年时间,朱海南做了11次化疗,动了一次12个小时的大手术,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17年12月,经过医院检查,她身体的各项指标竟然奇迹般地恢复正常了。这样的喜讯让她和家人开心不已,他们300多个日夜的辛苦努力没有白费。
“真的很幸运,让我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朱海南说,这段与癌症抗争的经历让她豁达了许多,也更加体会到亲情的珍贵。“‘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当我们在尽情地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我们如何可以回报父母之爱。”春节期间,朱海南将自己的经历写成1700多字的文章,时刻警醒自己,不可忽视父母那份沉甸甸的爱。
(梁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