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售票员见证春运购票变迁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为缓解春运压力,王欣她们会提前到高校卖火车票,但车站排长队的情况依旧存在。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火车站售票员面前高高的票箱变成了计算机,车票也从硬板变成了软纸。

老售票员见证春运购票变迁

来源:中新社 2019-01-29 15: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新社石家庄1月29日电 题:老售票员见证春运购票变迁

中新社记者 陈林

“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中国春运正在进行中。平日一张普通的车票,此时更多承载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春运运送旅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的1979年。从火车站前排长队买票到通过手机订票,数十年间春运火车票购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8年开始在石家庄火车站从事售票工作的王欣回忆道,她刚上班时,面前有个一米多高的票箱,里面有许多小格子,放有提前打印好的车票。那时出售的还是硬板车票,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系统的第一代火车票,又称卡片式车票。

“卖票时就像抓中药,在小格子里抽出车票,然后用机器打上日期。”王欣说,当时售票没有计算机,要手脑并用,同时还需仔细计算票价,“每个售票员手里抱着一个算盘”。

在王欣的记忆中,当时旅客的购票要求很简单,能买到票回家就行,“有座最好,没座也行”。她坦言,相比现在,当时铁路部门的运力还相对较弱,也无法为出行旅客提供更多舒适的选择。

  资料图:火车站售票间。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为缓解春运压力,王欣她们会提前到高校卖火车票,但车站排长队的情况依旧存在。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火车站售票员面前高高的票箱变成了计算机,车票也从硬板变成了软纸。

2007年,沿用了100多年的卡片式车票正式停用,完全被软纸式车票取代。如今,主要是浅蓝色的磁介质车票。王欣表示,随着12306网站购票的普及,来火车站买票的旅客越来越少。即使在春运期间,网上订票也能占当地火车站售票量的70%-80%左右。

王欣分析说,现在来车站买票的旅客中,中转和老人购票较多,还有人想看看车站有没有当日票,而移动支付渐渐成为许多旅客购票时的支付方式。

工作30多年,在王欣眼里,春运旅客的购票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往,旅客会根据运行时间长短选择特快或普速。而如今,很多人更愿意选择适合自己出行时段的高铁。在售票过程中,常会有旅客提出座位靠窗户或过道等要求,售票员也会根据旅客的需求去介绍座位,方便旅客出行。

中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预计,2019年中国春运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其中铁路4.13亿人次。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

王欣的母亲、哥哥都是铁路职工。从能回家就行,到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王欣说,这背后是铁路运力的不断增加,她们两代人也共同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2018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9万公里以上。按照相关规划,中国铁路网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

(陈林)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