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鱼鹰王子"杨玉藩:和一群水鸟纠缠了半辈子

云南“鱼鹰王子"杨玉藩:和一群水鸟纠缠了半辈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1-25 15: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月25日电(记者 李映青)他叫杨玉藩,来自云南大理,家里祖祖辈辈都以养鱼鹰捕鱼为生,身为渔民的儿子,从小在捕鱼船里长大的杨玉藩年纪轻轻便展露出驯鹰天分,从小就学会了驯养鱼鹰和捕鱼。

成长的过程中,杨玉藩对洱海、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鱼鹰有很深的情缘,在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后,杨玉藩更加重视鱼鹰文化的传承。同时,他积极响应政府政策,主动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鱼鹰非遗文化传承的关系,因此,杨玉藩将鱼鹰“带到”了西双版纳龙湖,结合当地旅游文化市场的需求,杨玉藩开发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生态旅游景区。

鱼鹰也叫鸬鹚,是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大多数云南人都见过鱼鹰,但大都不了解鱼鹰的生存历史。因为鱼鹰特有的通灵人性,使得它能够与人和谐共处。同时鱼鹰也是捕鱼高手,在人们眼中,鱼鹰不仅稀罕,而且神秘。

据介绍,2008年底,杨玉藩用尽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大理州沙村承包了16亩土地,并将村里仅剩的50多只鱼鹰全部被收购开始驯养......2009年,鱼鹰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而杨玉藩也被列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可以说,如今鱼鹰的存在、保护与传承,与第五代传承人一一“鱼鹰王子"杨玉藩的不懈努力和辛勤的工作紧密相连。

曾经,游客在大理洱海、滇池、抚仙湖和龙湖都能看到鱼鹰,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调整,如今只有到西双版纳嘎洒镇的龙湖才能看到鱼鹰。

在杨玉藩的精心驯养下,鱼鹰灵异凶猛,除具备独自捕鱼技能外,还能靠眼看、靠耳听、靠潜水、靠喙叼,时刻信服于主人和游客。据介绍,捕食过程中,一般在鱼鹰的地毯式搜索下,如果一只鱼鹰发现了鱼,邻近的鱼鹰也会一同下潜,协同作战,即使是10多斤的鱼也难以逃脱。

“鱼鹰王子”杨玉藩(彭晓侠摄)

“鱼鹰王子”杨玉藩(彭晓侠摄)

“鱼鹰王子”杨玉藩(彭晓侠摄)

外国友人体验抓鱼鹰(彭晓侠摄)

鱼鹰在游客手上停留(彭晓侠摄)

游客手拿鱼鹰捕上来的鱼(彭晓侠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