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专题 > 2018 >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 最新动态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和而不同,命运共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0-30 10:12:55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和而不同,命运共同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致辞(摄影:邹红)

中国日报网10月30日电 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在年会上发表演讲,她表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作为一个跨文化、跨学科、涵盖政要、学者、企业家等领域远见卓识人士的对话平台,应该成为产生新思想的温床,谋划新制度的大脑,开展新实践的起点。全文如下:

和而不同,命运共同

——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上的演讲

三个多月前,泰国少年足球队员们被困国家公园一个岩洞。消息传出,四海之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支救援队奔赴抢险,展开了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洞穴救援。各国新闻滚动播报,十三个少年的生命牵动整个世界。

赶赴现场的中国民间救援队发挥特长,修建起洞内绳索系统,成为救援力量中一支劲旅。我有幸看到他们回国后的讲述:与国际上其他救援队相比,我们既有技术差距,也有观念差距。英国潜水员首先找到了洞穴中的孩子,立有头功,开口却只说“我们是救援队员”。救援营地也没有任何国旗。让我们意识到在生命面前不分国籍,不分你我,不分谁更高明。带去的国旗收了起来。大家只是单纯、默契的国际合作。来自英、美、日、澳大利亚、中国和泰国救援队伍之间,即时互通资讯,互相帮助,优势互补,融入临时国际救援体系,各显神通,取得完胜。

我认为,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近距离真切呈现。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共同价值观,凝聚起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之间的多元力量,完成了被称为“不可完成的任务”。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探索,是人类友爱的基础。这一理想可以成为现实,这一基础可以支撑广厦。这次被救的生命或许只属于十三个孩子及其家人、亲友,而救援过程中洋溢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则属于全人类。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是人类进入全球化潮流的时代,是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和平发展、期望子子孙孙免于战争苦难的时代。构成这一理念的思想资源,来自华夏文明,也来自其他文明体系。这一理念本身,就是东西方人文思想和理想交流、融汇的成果。

两千多年前的华夏文明成果之一,《论语》主张“仁者爱人”,这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内涵。孔子的学生子贡请求老师用一个字作为终身遵守的处世哲学。孔子说:“恕”——就是宽恕。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表达了古代中国伟大思想家的智慧与胸怀。

三百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面对天主教徒残酷迫害新教徒的行为挺身而出,发表著名的《论宽容》,用罗马人迫害基督教徒的历史教训告诫世人:“罗马人曾经由于宗教和信仰杀害众多基督教徒,应该受到谴责,难道我们还要犯同样的不义之过吗?也要成为迫害者吗?如果没有宽恕,狂热就会蹂躏大地,使世界陷入痛苦中”。后来,法国《人权宣言》废除了迫害新教徒的法律,成为人类历史新起点。二十年前,南非种族隔离政府转型,震动世界的三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引导南非黑人与白人走上和解之路。黑人领袖曼德拉走出监狱时,就怀着一个信念——“南非绝不能撕裂,重演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战争”。必须在拯救受害者的同时,拯救加害者。因为在一种罪恶的制度下,加害者是另一种意义的囚徒。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也主张结束种族隔离制度,支持民主转型。黑人大主教图图更指出,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他引导南非受迫害者放弃复仇,开辟崭新的人际关系,形成双赢,为人类摒弃“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冤冤相报”的复仇与暴力行径开了先河。从伏尔泰到南非领袖,践行的都是孔子主张的“恕”的哲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伟大思想。可以说“仁爱”“宽恕”“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文化内涵。

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中华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等古训,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思想,照亮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之路。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尽可能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创造一种友好和谐关系。既追求本国利益和权益、谋求本国发展,又兼顾他国利益,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努力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并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最高原则。

1938年,国际顶尖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为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的著作《江村经济》作序时说:“本书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有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书中未发现这种现象。我不得不羡慕他们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我们欧洲人能够从这样一种道德态度上学到大量的东西。” 我认为费孝通先生的道德态度代表了中国学界的普遍态度,我也愿意把这位英国学者的态度理解为西方学界的普遍立场,更乐意让八十年前这两位学者的相互欣赏象征当今整个世界的相处之道。所以,我希望在座各位充分注意这段文字所具有的强烈现实意义。费先生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个字,决非偶然,与他早年表达的道德态度、人文理想一脉相承。真可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文化。十六字箴言憧憬的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美丽世界。我相信本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上能涌现更多“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真知灼见。

三、几点思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时代使命,又是一个长期、艰巨、曲折的过程。

(一)近年来,我们正面临“二战”之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格局的一次突变。一方面,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超越国界、淡化民族国家概念、共同面对生态危机、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共同推动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积极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则是固守极端民粹主义、一国利益凸显、凌驾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反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逆行、WTO等国际公约机构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极端主义者致力于把国际秩序推倒重来,导致多元冲突激烈博弈……这种倒行逆施使得“和而不同,命运共同”的理念重申尤为迫切。

(二)今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化武器特别是核武器,足以在瞬间毁灭人类。这一点启示我们:“天下大同”观念,需要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重新理解,从正反两面确立其内在逻辑——生活在不同文明中的人们,既可能共同繁荣,也可能共同毁灭。先哲们的善良愿望没有能够阻挡住现代世界中出现的野蛮、邪恶,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避免毁灭人类的任何可能变成现实。

(三)百多年来,每每说起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我们最熟悉的表述就是“文化冲击”,较少想到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这是值得反思的,中华文化需要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传承发展。本来,天道自在,天下一理,东西方思想家作出的不同表述,无非“一理各表”,却往往被看作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矛盾。像康德提出的“世界公民”、“永久和平”理念,和我们“仁者爱人”、“天下一家”的主张是殊途同归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不同文明的共同表达。

四、瞻念未来,愿望美好

省察现实,如履薄冰。在当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促使它一步步从理念到实践。在现阶段,更需要进一步讨论其理论基础、实施途径、制度条件等等,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构想变为各个文明体的探索与实践。从变革现实,到深化理念。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人类和自然万物的命运也是共同体。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新的对历史、文化、文明的理性思考。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作为一个跨文化、跨学科、涵盖政要、学者、企业家等领域远见卓识人士的对话平台,应该成为产生新思想的温床,谋划新制度的大脑,开展新实践的起点。我们热切期待,这里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的篇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