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发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1-08 15:55:18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发言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做题为“强化站位、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构建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的发言。(摄影:徐京星)

中国日报网11月8日电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中外部长高峰论坛:弥合数字鸿沟”11月8日在乌镇会议中心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论坛上发言。全文如下:

向记者朋友们表示祝贺,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美丽的乌镇,参加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外部长高峰论坛”,与大家一道分享观点,对话交流。去年,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在乌镇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共同谋划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把我国优秀的文物资源融合进去,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今年,与各位新老朋友故地再会,满怀喜悦之情见证收获之秋的累累硕果,充满信心共商未来发展大计。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丰富多彩的文物就是最好见证。从横亘欧亚的丝绸之路到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从礼仪庄严的后母戊鼎到灵动浪漫的太阳神鸟,从叹为观止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博大精深的敦煌莫高窟……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是传承中外友好交往,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文化通道,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国度,与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对话,成为世界认知中国、读懂中国、交往中国的重要窗口。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大力推动文物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实践证明,文物与互联网的相融相生,焕发了蓬勃生机与活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文物“上网”的基础不断夯实,中国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目前,我们正逐步推进全国馆藏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数据总量已超过140TB,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海量资源。

二是文物传播展示方式不断创新,13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和近5千个博物馆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集中展示精美文物,讲好文物故事,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风采被挖掘,文物领域海量好故事和精彩好内容被广泛传播。

三是“智慧博物馆”建设不断推广,智能导览与互动展示、虚拟漫游、文物知识图谱开发等“智能”手段,带来智慧化、沉浸式的博物馆体验,使观众更好走进博物馆,更好体验文物。

四是文物利用新领域不断拓展,文物与教育、旅游、创新创意、设计和动漫游戏等在多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渐次开花。国家文物局与腾讯、中国移动、百度、网易等多家战略合作企业共同推进的项目落地生根,腾讯智慧博物馆全生态链建设启动,百度“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启航,网易“定格历史+中华文明”登场;《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热播,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

五是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面向全球推广“文物带你看中国”“故宫社区”“数字敦煌”使璀璨文物插上互联网翅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近海外人民大众;国际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文物展览精彩纷呈。2013年以来,中国文物出境展览累计250多个,文物入境展览130多个,践行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了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成果虽丰但道阻且长,“鸿沟”尚需弥合,机遇与挑战并存,迫切需要我们共同破解资源信息共享难、融合发展协同难、价值挖掘研究难等现实问题。我认为,我们弥补鸿沟还是要用互联网的思维。一是理念“互联”,要敢于打破思想桎梏,消除文化鸿沟,树立开放共享、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思维。二是资源“互联”,活化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完善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推动文物资源的广泛共享。三是信息“互联”,推进文物+数字化+互联网多领域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文物资源信息的融合创新联盟,打通文物行业“数字高速公路”。四是机制“互联”,打破文物行业体制机制壁垒,自上而下,联动发力,激发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五是行业“互联”,打破行业界限,创新文物价值挖掘与传播方式,培育新业态,构筑新动能。总而言之,让文物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广度深度兼具的蓝海。

文物凝聚过去,连接未来。我们赋予文物新生命,让文物在新时代“活起来”,就是让文物的价值义理活起来,成为国与国相通、民与民相亲的“通用语”;就是让文物的思想文化活起来,成为世界认知中国、中国交往世界的“解码器”;就是让文物的多元之美活起来,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营养源”;就是让文物的精神品格活起来,成为构筑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的“动力泵”。做好这项伟大的事业,光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广泛汲取社会力量;光靠中国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必须广泛开展国际间合作,共同构建互联互通大格局的发展模式。我愿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以合作为动力,搭建对话交流新平台。搭建文物+信息科技行业的对话平台,研讨文物数字化+互联网前沿技术、优先领域和应用途径。建立文物部门+信息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互联网企业高级别交流机制。孵化更多中小企业参与的开放式融合发展平台,对接需求、深化合作。搭建多层次机制性文物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与国外文物博物馆单位机构共建合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二是以传承为己任,开创价值挖掘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文博单位共参与的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模式,把古老文明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厚重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理念,把跨越时空概念、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人文品质和文化精神认真加以研究挖掘,为文化滋养社会提供动力和助益。

三是以技术为根基,打造智慧网络新矩阵。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共享、大数据、跨界创意和智慧应用为重点,加强中国文博行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互联网+中华文明”深入实施,大力促进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布局建设文物领域互联互通网络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构建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网络传播矩阵。

四是以开放为前提,构建社会参与新格局。面向社会平等开放文物资源信息,明晰社会参与的法律规制、优惠政策和各方权益,实现社会平等参与、自主进入市场、市场配置要素。整合资源、创意、人才、资金、市场,推进协同创新、成果转移和社会共享。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与特许经营模式,焕发社会参与创造力。支持各方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文物+数字领域的共享经济、体验服务和新兴消费,释放文化消费活力。

五是以平等为基础,打造国际合作新局面。“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人民友好的“聚心工程”。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动车组”。我们将加强文化遗产网上长廊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用文化遗产促进思想交流、文明对话、民心相通,为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我们将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协调的行动,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携手并进,共同打造开放、联动、合作、共赢的事业新格局,相信中国文物事业的前景不可估量,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谢谢大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