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一个苏格兰人眼中的北京30年流转变迁

作者:布鲁斯.康纳利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5-21 11:25:35
分享

【老外谈】一个苏格兰人眼中的北京30年流转变迁

大山子艺术区(798)。摄于2009年。[布鲁斯.康纳利摄/中国日报网]

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由此也开启了这座城市的巨变之路。高大宽广的皇城城墙之外变化尤其迅速而显著。朝阳区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大批原来的农村和良田被转变为工业区。今天的大山子艺术区(798)就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见证。那里保存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建起来的大部分厂房结构,10年前还有火车拉了煤炭供应其集中供暖的锅炉。

在朝阳区,尤其是中央商务区里,既能看到代表21世纪的建筑也能在旁边发现现在依然有人居住的工厂家属宿舍楼。2008年奥运会是促进北京向国际化都市转变的一剂强心针。诞生了包括鸟巢国家体育中心在内的奥利匹克公园。更大的变化在地下展开。而15年前整个北京只有2条地铁线路,一条是方形的沿着二环走向的地铁,另一条则是从西单到苹果园。现在整个城市都靠一个巨大的地铁系统支撑。这不单是方便了出行,同时也大大助力了城市的扩张。一些通往原来郊区的地铁线也成为这个城市未来主义建筑的标志,比如说穿越清河的5号线立水桥站。

同样因为奥运会的原因,北京国际机场建成了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T3航站楼。T3地铁站因为可以拍到整个航站楼的屋顶框架而深受摄影者喜欢。可以想见在2008年奥运会来临前,那里是一幅怎样的繁忙图景。建筑物的改变也让国际社会对北京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巨蛋形状的国家大剧院就坐落在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人民大会堂一侧。这座世界级的音乐与戏剧表演舞台出自法国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之手,2007年9月正式竣工。

分享

推荐